宁夏盐池是中国甘草之乡吗?

如题所述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盐池。这里草原广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右路军78师解放了盐池县城,是宁夏解放最早的革命老区县。全县总面积8661.3平方公里,辖4个镇、4个乡、99个村民委员会、6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3%。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714.7万亩,生长着野生中药材150多种,其中甘草200多万亩,人工种植甘草8万亩,滩羊饲养量达121万只,是闻名全国的“中国滩羊之乡” 和“中国甘草之乡”。
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51.3%;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49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农民人均纯收入2238元,同比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4元,同比增长6.5%。
今后,盐池县将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讲话精神为指针,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构建和谐盐池为目标,依托特色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一白”(滩羊)、“一黄”(甘草)、“一绿”(林草)、“二黑”(煤炭、石油)产业,围绕推进“三化一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75亿元。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滩羊发展到200万只以上,滩鸡养殖400万只;人工甘草种植发展到50万亩;有林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努力把盐池县建成宁夏南部山区的工业强县,宁夏的畜牧强县、生态大县和教育、计生、文化、科技先进县。
实施滩羊品牌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滩羊品种的形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盐池县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为滩羊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滩羊以肉质细嫩、无膻无腥和特有的滩羊二毛皮名扬天下,被国务院命名为“ 中国滩羊之乡”,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了“盐池滩羊”原产地证明商标。
发展滩羊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具有地域优势。早在古代,盐池县“靠近蒙疆,居民咸赖畜牧”,当地群众世世代代以养羊为生,有着传统的养羊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二是草原优势。全县714.7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生长着各种优质牧草,加上人工种植的牧草,年生产优质牧草150多亿公斤,可满足100万只以上滩羊的饲喂需求,为发展滩羊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数量优势。近几年,由于草原禁牧舍饲圈养,使羊只饲养量稳步上升,2006年达到121万只,年出栏58万只。四是地质优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水草条件成为最适合滩羊生长的生态地理区域,滩羊所具有的肉、皮、毛形成国内独特而一流的品质。二毛皮历来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五是区位优势。盐池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五县交界处,周边地区都有养殖滩羊的传统和习惯,以盐池滩羊为品牌的地域特色,如今已基本形成强大的区域核心。
草畜并重,把滩羊和草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盐池县在宁夏率先推行草原禁牧,实施舍饲圈养,加大人工种草和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加大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草原围栏、天然林保护、日援治沙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全县治理荒漠350余万亩。通过几年的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草原种草面积达到了836.8万亩,草场产草量由2002年实施禁牧前的45公斤/亩提高到188公斤/亩,提高了4倍多;草场生产力由禁牧前68公斤/亩提高到120公斤/亩,覆盖率由禁牧前的30%提高到56%,初步实现了区域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006年,盐池滩羊肉远销北京、上海、天津、郑州等十几个大城市,因品牌效应和广泛宣传而直接增加的滩羊产值达到了500万元。近期,东欧有些国家也前来考察盐池活羊出口有关事宜。红火的销售势头鼓舞了当地群众的养羊积极性。2006年底,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到了2.42亿元,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10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88%。
打品牌战略,全面提升滩羊的质量和数量。盐池县是宁夏唯一的滩羊保种区,为了做好滩羊的保种工作,盐池在全县8个乡镇中大力发展以南部山区细草植被、中部鄂尔多斯台地、北部荒漠化地区为主的三大滩羊保种区域,重点建立了以干线公路为轴线的滩羊规模养殖带,精心培育了以城西滩灌区为中心的两万只特级滩羊纯种繁育基础母羊核心群。同时,有组织地开展良种异地串换,建立保种群和基因库,推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人工繁殖新技术,使滩羊从过去的一年一胎变为现在的两年三胎,胎产羔率大幅增加。“滩羊超生”了,滩羊的养殖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按照打响品牌的战略,盐池县提出要走出一条养殖规模化、加工系列化、组织合作化的产业化之路。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建立了滩羊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滩羊繁育中心,为全县培育和输送优质种公羊和繁殖母羊,还选派了一批科技干部进驻大户提供技术服务。2006年底,全县共培育滩羊养殖示范村34个,建成滩羊养殖园区12个,养羊100只以上的养殖户发展到2447户、500只以上的达到103户、1000只以上的达到50户。
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增效。近两年,盐池县委、县政府先后培育扶植了一批以荣宝园、裕丰等为龙头的羊肉深加工企业,培育了以恒纳、忠信、美雅等为龙头的滩羊皮毛加工企业,培育扶植了以绿海苜蓿、林场柠条加工为龙头的优质牧草加工企业,使全县200万亩柠条和48.4万亩人工牧草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有利地促进了滩羊产业的蓬勃发展。
绿色盐池 甘草大县
甘草的历史渊源。甘草始载于最早的药物经典《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将甘草尊之为“国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甘草协和诸品,有元老之功”。甘草是药中之王,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美容、烟草等。
甘草的分布区域。《宁夏资源志》和《宁夏中药志》将我国药用甘草按主产区分为东甘草、西甘草和新疆甘草。西甘草主产地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陕西北部等地,为我国甘草的现代分布中心。宁夏盐池县是我国乌拉尔甘草的主产区之一,也是宁夏甘草资源集中分布区和历史上“西正甘草”的主产区,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以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野生药材达150多种。野生甘草集中分布区域达235.6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8.2%,占宁夏野生甘草资源总面积的58.3%。可发展甘草的优势产区面积达68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0%以上。由于分布面积大、储量多、品质好,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
甘草的开发现状。据《盐池县志》资料记载,历史上采挖甘草是盐池农民的主要副业生产,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每年采挖一般在50万公斤-100多万公斤,1982年最高达325万公斤。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特色产业的开发,盐池县联合自治区农科院开始了人工种植甘草的试验示范。“十五”以来,盐池县在禁止采挖野生甘草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人工种植。2006年,全县累计种植人工甘草8万亩,采挖1万亩,实现产值3000万元。盐池县是甘草种子的优势产区,据调查显示,全国甘草种子交易有六成来自盐池。近几年随着围栏封育等措施的实施,野生甘草资源得到恢复,2006年盐池农民共采收甘草种子近400吨,收入1000万余元。
甘草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探索,盐池中北部地区的部分群众已经掌握了甘草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同时,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支从事甘草栽培、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涌现出了像汪军、石宗等一批人工种植甘草的典型。
甘草品位高,市场前景广阔。盐池县作为西正甘草的主产区,所产甘草色红皮细、骨重粉足、条干顺直,甘草酸和甘草黄胴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目前研制的以甘草甜素为原料的制剂已有24种之多,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药物开发也大量应用于临床。甘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加大,价格不断上扬。近年来,国际市场每年对甘草干货的需求量在25万吨-28万吨以上,国内年需求量在6万吨以上。目前全国年甘草销量不足3万吨,人工种植甘草不到10%。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逐年减少,国内外甘草的市场需求缺口将更大。发展甘草种植业,实施甘草半野生化栽培,是实现甘草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旱地移栽甘草3年采挖,年均亩收入在500元,是其他作物收入的3倍-5倍。
甘草人工种植的目标。盐池县规划“十一五”期间,建立甘草种苗繁育基地8万亩、人工甘草种植基地50万亩、草原补播甘草20万亩,建立野生甘草资源保护区200万亩,建设采种基地50万亩。培育壮大2家-3家年加工能力在1万吨-2万吨以上的甘草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成立20个甘草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县城甘草商贸流通综合市场和高沙窝、惠安堡两乡镇的甘草交易市场,建立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数字化平台。到“十一五”末,实现总产值5.9亿元,纯收入4.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400元,年均增收850元。2010年后,每年人工甘草留床面积33.5万亩,每年采挖育苗2万亩,人工种植和草原补播采挖12.5万亩,年实现总产值2亿元,年纯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160元。届时,盐池县将成为宁夏最大的甘草种苗繁育基地、最大的人工甘草种植基地、最大的甘草采种基地、最大的野生甘草资源保护基地和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甘草集散地。
甘草人工种植的措施。盐池县发展甘草产业坚持保护与种植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大户和小户结合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协会推动、因地制宜、规模发展、加工增值和小农户、大产业”的思路,以恢复生态为切入点,采取“政策促动、科技推动、产业拉动、品牌带动、宣传发动、协调联动”的“六轮驱动”工作措施。坚持走“水地育苗、旱地移栽”的路子,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人工甘草种植带。同时,以发展企业大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企业大户带动、中介服务组织及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拉动,促使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带动全县人工甘草种植基地建设。在野生甘草资源集中分布的高沙窝、冯记沟、王乐井等乡镇建立国家级地道乌拉尔甘草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好优质采种基地,加快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甘草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型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1
宁夏盐池县是是甘草种子的优势产区,为我国乌拉尔甘草的主产区之一及试验示范单位。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宁夏甘草资源集中分布区和历史上“西正甘草”的主产区,由于以甘草、苦豆子等为主的野生药材达150多种。发展甘草种植业,实施甘草半野生化栽培,是实现甘草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旱地移栽甘草3年采挖,年均亩收入在500元,是其他作物收入的3倍-5倍。
  
  西甘草主产地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陕西北部等地,为我国甘草的现代分布中心。据《盐池县志》资料记载,历史上采挖甘草是盐池农民的主要副业生产,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每年采挖一般在50万公斤-100多万公斤,1982年最高达325万公斤。
  
  盐池县是甘草种子的优势产区,据调查显示,全国甘草种子交易有六成来自盐池。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探索,盐池中北部地区的部分群众已经掌握了甘草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同时,与区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支从事甘草栽培、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涌现出了像汪军、石宗等一批人工种植甘草的典型。
  
  目前研制的以甘草甜素为原料的制剂已有24种之多,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药物开发也大量应用于临床。甘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加大,价格不断上扬。近年来,国际市场每年对甘草干货的需求量在25万吨-28万吨以上,国内年需求量在6万吨以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甘草协和诸品,有元老之功”。盐池县作为西正甘草的主产区,所产甘草色红皮细、骨重粉足、条干顺直,甘草酸和甘草黄胴含量高。《宁夏资源志》和《宁夏中药志》将我国药用甘草按主产区分为东甘草、西甘草和新疆甘草。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得到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近几年随着围栏封育等措施的实施,野生甘草资源得到恢复,2006年盐池农民共采收甘草种子近400吨,收入1000万余元。甘草始载于最早的药物经典《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将甘草尊之为“国老”。
  
  “十五”以来,盐池县在禁止采挖野生甘草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人工种植。2006年,全县累计种植人工甘草8万亩,采挖1万亩,实现产值3000万元。
  
  目前全国年甘草销量不足3万吨,人工种植甘草不到10%。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逐年减少,国内外甘草的市场需求缺口将更大。甘草是药中之王,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美容、烟草等。野生甘草集中分布区域达235.6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8.2%,占宁夏野生甘草资源总面积的58.3%。可发展甘草的优势产区面积达68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0%以上。由于分布面积大、储量多、品质好,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特色产业的开发,盐池县联合自治区农科院开始了人工种植甘草的试验示范。
第2个回答  2011-04-12
是的。盐池县是我国乌拉尔甘草的主产区之一,由于分布面积大、储量多、品质好,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

参考资料:http://news.sina.com.cn/c/2011-04-11/110522270990.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4-10
是的!因为那里的土质很适合甘草的生长 那里还是滩羊之乡,因为羊是喝着矿泉水吃着甘草长大的,遍地是甘草,被称为西正甘草,是宁夏的黄宝!
第4个回答  2013-10-11
盐池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野生中药材分布有130多种,尤以甘草、苦豆草为盛,面积分别达到200多万亩和300多万亩,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