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合理安排负荷量原则?

如题所述

(1)训练实践过程中,教练员或负责课余训练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运动负荷的知识。譬如: 影响负荷量大小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负荷与不同方式的休息合理交替等等,主动配合教练员或教师完成预订的训练负荷量,并积极向教练员或教师反馈自己对该负荷量的反应与承受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负荷量。
(2)合理增加训练负荷量应确保在训练对象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切忌使学生达到极度疲劳状态。因为学生的核心任务是要完成学业,如果单在训练方面消耗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势必损失过重,要分清主次,结合文化课的学习阶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3)训练负荷量的增加是渐进性的,基本趋势是: 增大——适应——再增大——再适应。其增加的方式又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即:
1)直线型——负荷强度的动态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基于量的增加。
2)台阶型——增加一些,保持一段,再增加一些,再保持一段,依次进行。
3)波浪型——施加的负荷有起有伏,每次负荷下降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量稍低,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4)跳跃型——陡然增加刺激强度或负荷量的方式。
5)恒定型——在一定的训练阶段内,负荷保持稳定状态,此种安排以中、大负荷为主,所谓的恒定,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恒定,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说来,前面三种模式适合初级训练学生,而第四种则更适合训练水平高者,便于他们打破已经适应的平衡而建立新的平衡。
(4)正确处理量与强度的关系原则。训练负荷是由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负荷量以一定的负荷强度而存在,负荷强度以一定的负荷量为基础。量大则强度小,量小则强度适当加大,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应合理安排二者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