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佛家有很多关于静心的方法,希望讨教

我很想忘却很多事情,但自己做不到,我明白忘记不可能,所以来这里,为的是想能像僧人一样能将尘世完全看开
有几个回答我很欣赏,但能不能尽量通俗点,建议先用书面文字,再稍微翻译下

关于静心、禅修有多种修行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修行法对于你的禅修过程会有很大的益处,观呼吸的禅修法便是修行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观呼吸
  一般来说,观呼吸是禅修的第一个方法,这种禅修法能够起到安抚心神的作用,并可以培养对于自身想法与感觉的洞察力,而平静与洞见是任何有所成就的禅修者不可或缺的条件。
  不难发现,专注于某一个地方的呼吸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简易,而且没有什么引起贪、嗔、痴的可能性。呼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普遍的动作,每个人都在随时随地地进行着这一动作。在禅修之时,修行者只要将注意力放在鼻尖或嘴唇上方,都可以感觉到呼吸,另外还有数息的方法,都是简单易行的寻找呼吸的方法。而且只要我们有放松的状态,能集中注意力的话,连这些简单的方法也没有必要使用也可以找到呼吸所在。
  另外,呼吸是一种非概念性的过程,是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体验的事。它是一种有规律的循环动作。呼吸本身是细微的,但当它作为观想对象时,它又是清晰可辨的。呼吸实现是一个理想的禅修对象。
  ●呼吸也用修炼吗?
  既然呼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那还值得我们去修炼吗?其实,呼吸乍看上去平凡无奇,但对于禅修者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复杂与迷人的程序。在呼气与吸气之间充满了微妙细致的变化。长息与短息,深呼吸与浅呼吸,平顺的呼吸与不顺畅的呼吸,它们彼此交错。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在禅修时,不应该控制呼吸的力量和节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去注意呼吸的这些细致的变化。这些变化确实存在,而且很难忽略,如果将注意力专注于呼吸上,这些细致的变化便更加明显。如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受上,而不是其他,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我们将注意力放在鼻子上面或嘴唇上面最有感觉的点,整个呼吸过程都要注意同一点的感觉,并透过这一点完成修行。如果不先找出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追逐呼吸,却总是赶不上它的脚步。
  ●禅定的修法
  吸入呼出,气息进出时会接触到鼻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个部位,将心固定在这个接触点上,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
  再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了知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长短的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
  再次地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地了知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进到腹部或是呼出到外面,只是固定在接触点上,而清楚了知整个气息进出的过程。就像锯子一样,锯齿只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的长度,因为整支锯子都经过那一点磨锯着。这是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而达到的。
  所有这三个方法,禅修者都是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在其他地方。且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禅定的修法。
  ●内观的修法
  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去醒觉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知道气息的长短,也不用知道气息的进出。这第四个方法只是去醒觉接触实相,因而是内观的修法。
  即禅修者做到这点,先决条件是醒觉:醒觉于接触或感觉,然后盯牢、看紧这种醒觉——这是因为杂念是很容易闯入心中的,只有非常严密地、努力地保持警觉,才能“看紧”杂念。这样当处于醒觉中,念头在外而无法闯入,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因此便能直接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杂念的扭曲,这才是真正内观的修法。
  有的修行者在开始禅修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能专注到呼吸上,他们会不自觉地凸显呼吸的力量和节奏,这样的努力使呼吸不再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平和的动作,而成为强制的结果。这样一来,它就成了禅修的障碍,不但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4
修行四念处.四梵住.四禅八定.
修行的过程.即是明心见性走向觉悟跟解脱的过程.
佛教与世法不共的神通是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即烦脑断尽.所追求的最终境界即是涅盘.即心得解脱.正个修行的过程都是趋向于心得解脱.
佛陀涅盘时,阿难问佛陀,佛涅盘后修行人以何为住.佛说以四念处为住.
四念处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有四法,为不净、苦、无常、无我。即观心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嗔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大概说一下四念处的意义和修法:
一、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三、心念处: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在知觉的心上加入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否专注在禅定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四、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尘。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一’;念‘二’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没念‘五’时,心识不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说情请见广超法师的佛学基础知识。
http://bookgb.bfnn.org/books/0231.htm#a10

参考资料:佛学基础知识 http://bookgb.bfnn.org/books/0231.htm#a10

第2个回答  2007-05-04
“收摄五心,净念相继”
想伏住烦恼并非很简单的事情,首先是自己真的希望断掉烦恼,然后不去想它,心口同念“阿弥陀佛”圣号,要做到行住坐卧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念,时间长了(一月两月或一年两年吧,一个人根性和是不是真心断烦恼而定),做到“念而不念”的境界,此时就心地清静了
第3个回答  2007-05-05
如果是痛苦的想念经
可以看金刚经,然后对着去分析自己的痛苦根源,慢慢解脱,百法明门论也很好
也可以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但先看看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会增加信心
双管齐下也可以,闲时读经,每天定时念佛,痛苦的时候念佛

其实痛苦是人生的真谛,而我觉得大悲心是对治的最佳良药
众生中还有很多更痛苦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痛苦忘记他们的存在,你说是吗?

楼主应该说说比较欣赏哪几个帖子,别人才好作修改啊,呵呵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百花园中不染尘
红尘污泥不变节
万事万法不生心
大风大浪不翻舟
释义:
六根清净尘不染,
三身四智永不变。
万德周圆烁迦心,
苦海度迷行慈船。

希望你能参透其中奥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