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霹雳——浅谈中国主动中距空空导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4
在2021年珠海航展的璀璨舞台上,中国航空工业的熠熠星光再次聚焦于主动中距空空导弹的发展。中国航空界在弥补疫情带来的遗憾中,展现出对技术进步的坚定决心。从1985年至1997年,中国以自主研发为主导,借鉴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开始了技术预研与导弹工厂的布局调整,实现了研发力量的合理分工与技术攻关的深度合作。

1999年,SD-10导弹在地面测试和外贸型号的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的新篇章。尽管早期版本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但与AIM-120C5和R-77导弹相比,SD-10(3.85米长,180公斤重)以其尺寸优势和动力性能的中庸特性引起了关注。副总设计师梁晓庚透露,闪电10(SD-10)的射程与R-77相当,且在某些早期型号中表现出优势。然而,SD-10的性能与AIM-120C5相比略逊一筹,射程在90至95千米,主要体现在设计上未采用栅格翼,而AIM-120C5则凭借其仿真数据在不同高度和速度下展现出更优的射程和飞行能力。

进入21世纪,中国导弹技术的优化升级尤为显著。SD-10A作为改进型号,重点在于提升射程,可能通过增加导弹重量来实现。尽管体积较大,但PL-12/SD-10A仍预留了技术改进的空间。而霹雳15(PL-15)的诞生,更是中国空军的一次飞跃,其射程可达到惊人的150至200千米,对美国空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的蝶形翼设计和双脉冲火箭技术使其在性能上独树一帜。

中国在双脉冲火箭技术上的探索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实现技术的突破,如美国标准-3海基导弹和德国LFK-NG、MSA地空导弹。霹雳15采用的双脉冲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射程,还在低空速度上有所优化。从以色列-印度的巴拉克8导弹到美国的AARGM-ER导弹,再到印度的Astra MK2导弹,双脉冲技术的运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级。

中国在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研究也持续了20年,从隔舱式到喷射棒式,展现了技术的进步。然而,尽管有多脉冲技术的国内进展,但仍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差距。霹雳15导弹的双脉冲设计对冲量、推力和射程速度的提升尤为关键,尽管三脉冲技术意义不大,但传统火箭的极限限制使得TDR发动机如流星导弹的潜力得以进一步挖掘。

总的来说,中国在主动中距空空导弹领域的成就从SD-10到霹雳15,每一步都是技术积累和创新的体现,展现了中国空军对先进导弹技术的不懈追求。每一种导弹型号的进步,都预示着中国在未来空战领域的更加重要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