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格斗孤儿”事件,你的看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如何看待格斗孤儿回家的是非?是“安逸地吃洋芋”,还是“辛酸地吃牛肉”?是默许俱乐部血腥又不乏温情的援手,还是为解救格斗孤儿这样的神话叙事拍手称快?无论怎样,这群被命运捉弄过一次的孤儿,再次陷入了网络舆论的无底之洞——“坏”与“更坏”的二元抉择之中。

曝光怎就成了一种“加害”?

在视频出来时,网络上对“格斗孤儿”的质疑比比皆是,一方面痛心如此残忍的格斗竟落在未成年孤儿身上,另一方面也深深担忧仅仅凭借格斗这一唯一技能能否在社会上立足。

的确,孤儿救助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上,保证其生活质量和自由发展才是救助的关键所在。格斗孤儿由社会组织收留,并且裹挟着商业利益,生活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在视频中,尽管格斗孤儿对现状十分满意,但日复一日的血腥格斗成为孤儿们唯一的生活主题时,他们的健康、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权利都没有得到保障,其未来生活是否也会茫然无期。

当视频曝光此事时,孤儿们即将被遣返回凉山时,不少网友却表示如此“解救”其实是一种“加害”。简单地基于道德判断,把孤儿们解救回家,表面上是在帮助他们,却不知又将他们送回更恶劣的生存环境——吃更差的洋芋,干更苦的农活。

然而,这种曝光果真是一种“加害”吗?

不能仅仅因为孤儿有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政府的救助就可以撒手不管。诸如那些随民间表演四处流浪的孤儿,衣食无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血泪的遭遇,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遭受着莫大的痛楚。倘若不“曝”,这些隐藏的“权利”将会离这群孤儿越来越远。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父亲的抉择即便是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但其行为的出发点与土壤基础仍然是亲情的信任,因此大可不必对其做过多的批评。但是,在格斗孤儿一事中,俱乐部“为孩子好”的依据并不充分,“曝光”至少有助于社会公众搞清楚这里面是否存在着利益链条,别让这些未成年孩子在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吃了“哑巴亏”。

再者,视频里总教练恩波说过,金腰带和第一名毕竟只有那么多,不够突出就只能回去。在这种稀缺的境况下,格斗孤儿们却仍在憧憬着UFC金腰带。这种选择的前景是否虚幻可想而知,“打得好就留下,打不好就回去”的救助逻辑,是否违背了施以援手的初心?

让格斗孤儿回学校,会比在格斗场更好?

目前的网络舆论场出现了两种论调:一种是浪漫的理想主义,教育局介入调查之后终将还给格斗孤儿们一个美好的生活;一种是理性的经验主义,抛去法律条文的铿锵道理,遣返格斗孤儿之后呢?

无论是2013年的深圳童工事件,还是2016年的常熟童工事件,在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之后,事情总是以非常套路化的方式演进着,如今的格斗孤儿事件也是如此——当地教育局介入,遣返孤儿们,发文谴责格斗俱乐部利用未成年人牟取商业利益等等。

网友们纷纷质疑道:遣返之后呢?这些孤儿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或许,此事在网络舆论风平浪静之后,也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在如此凉薄的舆论风向上,所谓理性的“次坏选择”,一不小心就成为了舆情的主流。持这类观点者认为,与其回到凉山吃煮洋芋,倒不如留在格斗场还有肉吃。

这样的观点不得不逼着我们将事实权衡维度转换到更为现实的逻辑,尽管格斗孤儿在暗地里过着一种很难说完全合法、又是高危的生存方式,但这至少告别了凉山那种残破苟活的生存方式,告别了食唯果腹的低质量生活。曾经,一篇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悲伤作文”的小学生文章《泪》在网络上疯传——“饭做好了,妈妈却离世了”,它的作者就是凉山孤儿的典型。

什么才是真实?对格斗孤儿而言,格斗场上真真切切的“铁笼子”比在家乡承受绝望的“铁笼子”更真实一些,跟容易一些。鲁迅曾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社会拷问,“格斗孤儿回老家后如何”便是当下舆论场里的未竟之问。

跟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孩子谈教育权利,既冷漠,又奢侈。

 

次坏选择逻辑,失焦的关键何在

一种是寄希望于当地政府解救的遥遥无期,一种是甘于穷困命运用拳头打出生活的无奈之隅,难道格斗孤儿只能在“坏”与“更坏”的市侩逻辑中选择吗?

这种被迫的次坏选择,你不能说它有多恶意,却叫人心底生凉。

“格斗”与“孤儿”,在这种带着个人英雄色彩的路径中,“格斗命运”被人们过度血腥化,以此来烘托解救的必要性,可“孤儿叙事”却在舆论的螺旋中被忽略,“交给政府”一句话点到为止。

或许,留下来格斗能够改变人生,但是不要忘记,这个社会绝不该把“穷”孩子的未来蜷缩在一个格斗的铁笼子里。社会的底线不能僭越,人性的善意不容妥协,宽纵格斗孤儿的次坏选择,也必将成为流向他们的又一股寒气。

事实上,关于“格斗孤儿回家利弊”的二元讨论,已经渐渐转移了舆论的焦点。舆论看似热闹的背后,关乎“回家后政府采取何种措施”的拷问依然原地踏步。

难道以中国当下的格局与体量,还不能承载这些孤儿们的童年吗?放弃职能责任,规避社会担当,一味地把格斗孤儿往“宿命”的路上驱赶,这些孩子必然没有“诗与远方”。

在此事上,知著君不希望舆论浪潮一过,他们还是被遗忘在大凉山的一角——尽管这样的期许稍显无力,但也总让人心有光亮,为这群孤独的生命奋力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1

近日,网上热传的一段名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视频中,两个小男孩在笼子里激烈缠斗、搏击,出拳凶狠。视频中的主角是两个14岁的男孩,均来自四川凉山。他们的双亲去世,无依无靠,被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练习综合格斗术。孩子们表示,在俱乐部的日子虽然辛苦,但能够吃饱穿暖,如果要回去,就得放牛喂猪吃芋头了。

这家恩波格斗俱乐部是退伍特警恩波2000年出资创立的武术散打队,恩波俱乐部已经“收养”过4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多失去双亲或生活失去依靠。俱乐部供给他们的吃住,对他们进行格斗技巧训练,他们的生活与格斗紧密相连。孩子们除了参加日常训练,还会参与演出。

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一方面,许多网友质疑,俱乐部是否在利用孩子们赚钱?俱乐部是否具备相应的收养资质?所涉及的部分留守儿童是否经过监护人的同意?“铁笼中的格斗”又是否合法合规?在事件被曝光后,中共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凉山正在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局核实调查此事。而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网友对此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格斗俱乐部收养这些孩子并教他们格斗,能让这些孩子在这里学到一技之长,长大后也可用以谋生。在俱乐部学习格斗固然辛苦,但却能吃牛肉、学东西,生活水平有一定保障,可一旦他们回到家中,就只能吃芋头、放羊养猪了。

第2个回答  2017-08-21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忙着上兴趣辅导班;还在拿着ipad玩游戏;还在由父母领着去游乐园;还在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幻想时,这些身处贫困的大凉山山区的孩子已经早早地懂事,已经开始做起了艰难的人生抉择。面对放牛种田吃芋头,或者学习格斗,流汗流血去吃肉这两条路,这些孩子几乎毫无选择的余地。贫穷的寒冰将他们牢牢冻住,也磨灭了他们心中的梦想,填饱肚子、吃好点几乎已经成了他们人生的唯一诉求。

“格斗孤儿”这一事件仍在不断发酵,真相如何,我们暂时无从知晓。一直以来,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地方因为生活贫苦,孩子们都是早早辍学,未成年就去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打工,赚得微薄的收入。早早踏入社会,这些孩子并不情愿,但家中已然无法负担他们的学费,如果不出去打工,他们就只能在家乡喂猪、种田和放牛了。网上的两种主流舆论方向,其实是两种选择,我们无法为这些孩子做出决定,更无从判断对错,这两种方向,走向的只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第3个回答  2017-10-30
首先我纠正一条,彝族老乡不吃芋头,吃的是洋芋,也叫土豆的东西,山上种不出芋头来。最近网上炒得厉害的格斗孤儿事件,争论两方都各有道理,但还是主观的把汉族思维代入了彝族思维里。尊重少数民族,首先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不刻意的用汉族部分先进文化去代替欺凌少数民族文化。举例说明,彝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比如火把节还有摔跤等活动,那么当武士,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民意基础。那么很多的行业里都有彝族孤儿,那为什么其它行业就没人指责呢?是因为大家把格斗学习当成了挨打换饭吃!其实我们用平常心看待,学习武技,也是一种行业,职业。没什么不好的。难道体操训练就不幸苦?压韧带比挨打还难受,国家训练体操运动员就不是孩子?就没人指责?关于孤儿是最容易挑起公众柔软心灵的话题。大家想过没有,你身边的孤儿有多少?凭什么彝族地区就该孤儿遍地?现实中根本就没那么多孤儿。很多孩子练武,是家长送去的,当然里面夹杂着孤儿。总的来说大家把问题归结到贫穷上去,换个角度思考,我还认为孩子在家长吃土豆还好点,进城吃的是肉难道那些肉不是垃圾?至少土豆是绿色食品,肉里可是各种毒。大凉山确实是贫穷,但这几十年来,党和政府还是做了很多事的。政府处理这些事也很为难,一头是穷困的老乡,另一边是千万家媒体和摄影爱好者以及各种助学扶贫基金。这些基金大部分都是美国国会台湾绿营等资助的。这些基金平时也拿出来点小钱,十万八万的,有条件的资助一些彝族老乡。一旦找到特殊极个别的穷人孤儿,就大肆炒作,一些媒体也当成重大事件来炒作,一些摄影人不懂彝族文化,也不懂摄影,基于猎奇,找寻自我优越感,也来推波助澜!政府不管这些人,他们就到处走村串巷,找苦大仇深的画面来诋毁党和政府,管这些人呢,又将丢掉哪怕不多的基金资助。政府确实没那么多钱做到面面俱到!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一个彝族百姓看法,本人不是党员,不是公务员。
第4个回答  2017-08-21

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改写人生。但是对于贫穷的凉山儿童来说,教育求学之路只能是一个埋在心底的梦想、无法实现的奢望。这些孩子出身贫苦山区,有的失去双亲,有的留守在家中,孤身一人,得不到父母家人的关爱,生活无所依靠。他们流泪、流汗甚至流血,想离开家乡,摆脱那样令人绝望的贫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最迫切的诉求,就是填饱肚子,告别食唯果腹的低质量生活状态。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网友的争论又或是空有一腔爱心。而有关部门应该做的,是人文关怀不失位的全套权利保障体系,改变这群孩子的命运,或者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改变大凉山的命运,让他们能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心怀梦想并付诸实践,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寻找到一条在“吃芋头”和“捆拳套”之外的人生之路。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心怀梦想,在蔚蓝的天空下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前行。梦想公益也会一路相随,陪伴孩子朝着梦想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