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简介!快!!!

如题所述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中文名: 陈景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19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数学系
主要成就: “1+2”是哥德巴赫猜研究的丰碑
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
代表作品: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1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中文名: 陈景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19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数学系
主要成就: “1+2”是哥德巴赫猜研究的丰碑
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
代表作品: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在钻研学问(18张)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第2个回答  2011-03-20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在钻研学问(18张)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5.html?wtp=tt
第3个回答  2011-03-28
陈景润的小故事: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陈景润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地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第4个回答  2011-03-21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