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经济学”与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如题所述

1、所谓“ 里根经济学 ”,实际上是以“供应学”(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派。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之所以能够得势,或者说它与之前美国政府经济政策不同,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二战后一直执行以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税负繁重,失业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的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顺应了里根政府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影响: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2、俾斯麦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德国国内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俾斯麦单纯的依靠所谓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已经根本无法消灭德国社会主人工人党。(2)这是俾斯麦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时,又辅以“甜面包”政策的表现。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揭露道:“俾斯麦先生说,要粉碎社会主义,仅仅采取镇压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种种措施以消除社会混乱现象,保证工作的秩序,防止工业危机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应要提出为社会谋福利这种‘积极措施’的建议”。(3)推行福利政策的这一“创举”也从一方面表现了俾斯麦对新的历史变革时期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德国的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工人的福利政策从根本上并没有损害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相反,它的实际效应则是把工人引离阶级斗争的轨道。用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菜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而从对付工人运动的角度来看,俾斯麦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对《非常法》的补充。3、主要表现在:(1)充分利用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国家经济。(2)积极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科技人才。(3)保持国家经济独立,扩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民弱的原因:(1)前苏联的“国强民弱”跟俄国的历史传统有关。换句话说,这并不只是其进入苏联时代才出现的现象。(2)苏联时期的国家政策将个人利益捆绑在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上,国家权力极度扩张,公民的权益极度弱化,国家职能部门全面控制了社会组织的所有私属领域,这些直接导致了虽然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强至占据世界一极,但国内民众的力量极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发言权。4、威尔逊14点原则的战略目的是为了推行全球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在于让美国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扬长避短,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弥补军事上的不足,积极谋求二战后世界政治大国的领导地位。威尔逊在协约国中享有精神领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尔逊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借此走向文明。(2)调节各方利益,以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3)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首次否认了大国之间扩张军力和理性,并对大国之间的军事扩张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强烈的抨击。这在于当时正在积侵略别国并刀兵相见的世界格局无疑影响巨大,同时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1)以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冷战胜利者”的余威,继续向全球扩展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历史的终结”。(2)世界经济逐步向全球一体化过度。(3)大国间的安全合作成为国际政治的明显走向。6、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参加的两次会议分别是: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会议(按时间先后应为波茨坦会议)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2)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直接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