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船借箭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

1、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对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之下能够想到如此巧妙的策略。

2、比较自信,敢于和周瑜用生命打赌立下军令状。

3、做事小心,即使天气到来,仍然释放诱饵加深曹操怀疑。

4、善于揣测他人心理,对于众人的心理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利用起来。诸葛亮比较的聪明,在三国的历史上创造了很多比较著名的战役。

艺术特色

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扩展资料:

诸葛丞相的草船借到箭的原因:

首先,大家可能会问诸葛亮草船借箭难道就不怕曹军射火箭来个火烧战船嘛?要知道东汉末年的时候,火箭的确是已经出现并开始是用来的。咋一听这的确有几分道理,这又是木船又是稻草人的可都是易燃品呀!

曹军要是射火箭的话,别说十万支了,就是一万支火箭就能把这些轻型草船烧得个干干净净了。真要这样的话樯橹间灰飞烟灭这句诗怕是要去夸奖曹操了。但是,这点曹操能想到诸葛亮一样也能想到的。毕竟火攻可还是孔明的看家本领呢。但是诸葛亮算定了曹操不会用火箭。

第一,大家要了解火箭的实用性。火箭说白了就是在普通箭头上裹一层油布,再沾上燃油点燃。可这样一来,箭的穿透性就大大减低了,远距离想要穿透木板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火箭重量加重,外形改变,射程也是大幅降低。所以往往射出的火箭连船板都扎不到就直接落水熄灭了。

而且要知道当时是大雾天气,说明什么?空气湿度大,更难引燃战船。这样一来火箭的作用就被极大地削弱。实际上火箭更多是被应用在烧敌军的粮仓,这样不管你射没射中火都能烧得起来。而火箭在水战中的作用基本是不大的。

其实大家仔细想一想就知道,火箭要真有用的话火烧赤壁的时候乘着东风直接千万火箭齐发就是了,哪里需要周瑜黄盖这哥俩大费周折的搞个苦肉计,最后还得搞个火船去撞人家。

然后就是火箭的制作,刚刚也说过又要油布又要燃油的。所以火箭对于油、布的需求量是极大的,而且考虑到火箭在水战中用处不大,曹操必然不会携带大量供火箭用的油、布。再者火箭是要现做现用的,难以长期存放,曹操南下远征,运输补给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就是想现做也难。

故而多用于攻坚战、阵地战,运动战、遭遇战中是很难见的。综上几条看来,就算曹操当时想尝试射火箭,客观条件也是达不到的。反观当时大雾天气,曹操是看不到诸葛亮的具体虚实,诸葛亮也是不清楚曹军位置的。

这时双方就好像是瞎子打架,谁也看不清谁,一顿王八拳随便打打到就是赚到的。但如果此时曹军放火箭,那么战场就会呈现出江中一片黑暗,岸边火光闪烁这一情景。这就相当于曹军在自家阵地放了照明弹,岸上的曹军那感觉就是在大功率探照灯下,被敌军可全看光了。

那么这场战斗就变成了一个明眼人打一个瞎子了。而且这个瞎子的箭还不如对面来的锐利有杀伤性。这样看来,如果有人夜里江上偷袭的话,是个正常的指挥官就不会射火箭。

其实,话说回来,草船借箭只是小说中罗贯中替诸葛亮借的箭,真实情况和诸葛亮可真没啥关系。要说草船借箭历史上有嘛?有当然是有的,而且也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但主人公和诸葛亮没关系,是曹操说生子当如他的孙权,想来真实历史上的孙权远比演义里有存在感的多。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五年之后,曹操率大军压阵濡须口。东吴与曹魏就在濡须口对峙了1个月,期间就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就包括草船借箭。说在在对峙期间,孙权为查看曹军虚实,亲自乘船出营。

但不想被曹军发现,曹军万箭齐发,转瞬间密密麻麻的箭都插在船的侧面,于是船两侧重量不同,使得船发生侧倾。眼看船就要慢慢往下沉,孙权灵光一闪顺势让船掉头,让船另一侧受箭。

然后船就这样又取得平衡,结果孙权不仅安全离去,还收获了大量的箭。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只是到了罗贯中这,不仅时间提前了五年,还把借箭的对象变成了孔明。

不过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诸葛借箭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人。虽说内容有虚构的成分,但是也因此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光辉伟大。也成功塑造出诸葛亮这样智绝的形象,并且让这个人物形象得以数百年的流传下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20
  1、特点
  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 有胆有识 知己知彼。
  2、故事简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第3个回答  2021-03-10
1、特点
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 有胆有识 知己知彼。
2、故事简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3、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第4个回答  2007-04-11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本课的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就在这种看似平静、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