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示例作文一:育人以德
漫画中,那位小朋友左手拿“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口里大喊: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对于这位小朋友来说,得奖固然令人兴奋,但是为了让父母看到奖状而在楼道大呼小叫,甚至用脚踹门,这难免有违社会公德。
其实,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育人要以书,但育人更要以德。
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许多教育大家。这些教育大家无一不把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的德贯穿在他育人的方方面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人们的行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为后人竖起了做人的标尺。明代王阳明的“内心反省”“致良知”警醒世人要时刻自省自律。这些思想固然有局限,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我们缺少的道德观念。
当我们拼命引起西学,建立起完整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种专业性人才大量涌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越来越看到,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非但没有提高,甚至全面倒退。社会信任严重缺失,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几近崩溃。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人碰瓷,有了“毒馒头”“毒胶囊”,有了“小悦悦事件”,有了更多的高级领导道德败坏违法乱纪。重建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德育,刻不容缓。
在国人道德素质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看一看其他国家,我们就会惊叹育人以德的巨大威力。
当突如其来的“911”袭击来临,世贸大厦顶部一片火海。消防人员往上冲,楼内员工往下跑,两者并未出现冲突。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公民不管什么时候都时刻牢记上下楼梯靠右行。反观我们,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学校,哪次放学楼道不是拥挤不堪?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再看我们无比反感的东邻日本,每次地震来袭,国民领取救济时一定会安静的排队,绝对不会出现我们见怪不怪的哄抢。如果不是常年累月的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又怎能在灾难来临时如此有序?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我们已经拥有相当强烈的自立自强精神,但是,我们的道德素质却不敢恭维。其实漫画中的那个小朋友何尝不是你我呢?
育人以书,育人更要以德。唯如此,中国少年才能真正的雄于地球,与国无疆!
示例作文二:教育不是各种奖
漫画中的小男孩背着大书包,带着红领巾,左手拿一张“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高呼“爸,妈快开门,我得奖啦”。
这位小朋友虽然带着红领巾,却不懂一点礼貌。更可悲的是,他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就懂得“奖”的重要性了。我们的教育难道是为了培养孩子拿各种奖项吗?
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却是这样。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种奖项的获得。为什么奥赛班屡禁不止,甚至愈禁愈旺?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渴求!家长送孩子上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舞蹈班,等等。不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他们只关心孩子能拿什么奖,这些奖能成为什么大学的敲门砖!至于素质,那无关紧要。有奖有证书就有一切。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多少成人参加学习培训,其目的也不过是拿奖项,以便晋升职称或者捞取金钱。为了达到拿奖的目的,甚至不惜造假。这大大违背了学习的本质。要知道,奖项只是你学习之后的意外馈赠,决不能成为学习的目的。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外辗转游学十几年,学习范围十分广泛,成就极高,甚至会十多种外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不为奖项文凭而学。陈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难道不该让国内这些大小“方鸿渐”汗颜吗?
证书有什么用?证书是给外人看的,真正的内行人是不在乎这些的。有些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者坦言,他们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至于以后会不会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那倒是次要的。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这是在讥讽谁?不由的想起了李镇西老师。李老师曾说优不优秀无所谓,幸福就好。李老师所说的优秀,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各种证书。因为他从来没有把所谓的证书当做自己工作的目标,所以他工作很快乐。当然也取得了哪些热衷于各种证书的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所以,优不优秀,得不得奖,这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像漫画中的那位小男孩,绝对不应该把得奖状当做学习的目的夸耀的资本。
须知,得奖容易,学好不易,教育不是各种奖。
示例作文三:学习只是学习而已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拿文凭,为了得奖状,为了日后求职升迁,为了广宗耀祖?如果学习真的是为了这些,那么漫画中的小男孩的“狂妄”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小男孩明显是把奖状当做了向父母夸耀的资本,他学习的目的可想而知。
当然,小男孩如此狂妄不应该只责备他父母的教育,这是社会追名逐利风气在下一代身上的折射。问起学习的目的,还有几个人能回答出“学我不知,习我之缺”呢?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不应该赋予学习太多的目的。
学习就是学习,真正的学者绝对不会因此而飞扬跋扈。中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留学欧美十几个国家,不为文凭只为求知,一生专注于治学。连傅斯年都自愧不如赞叹有加。也许陈寅恪先生一生没拿到几张文凭,没有获过什么国内外大奖,但是他却成了中国现代诗上当之无愧的大师。为什么?是因为他懂得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体悟大道,丰富精神,此外无他。
漫画中的小朋友,拿了个学习奖就嚣张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小孩子也许我们会说不懂事,而成人如果这样,这只能让人觉得浅薄功利。须知成大事者必须专于本心,绝对不能为了名利而钻营奔波。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蛙》时呕心沥血,彻夜难眠,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获什么奖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获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只是莞尔一笑而已。爱丽丝门罗,从家庭主妇而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女儿叫醒她通知她获奖时,她只是淡淡的说:“现在是该睡觉的时候。”这淡泊的背后不是对获奖的追求而是对文学的智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五次与诺奖擦肩而过,别人为他遗憾,他却说:“我的风景本就在写作之路上。”这些人尽管是从事的是写作,但这也是一种学习。他们的学习也仅仅是学习而已。
只有懂得学习最淳朴的意义时,知识才能真正变为智慧。可是,现在的学习往往被人们当做工作职位的跳板。为了评职称,连院士都敢造假,更何况那些硕士博士了。有一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