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总是容易生病

为什么小孩总是容易生病最小的时候就有,现在还容易生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0
儿童容易生病的原因很多,可以归纳一下,一是儿童过分干净,反而容易生病。这一点很多人不认同。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就在研究中发现:孩子玩泥巴时身上被弄脏,但身体接触泥里的大量微生物,却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认识”细菌而不会对其过敏。 从事这项研究的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心理和儿科部主任约翰理查说:“人是伴随着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长大的,病原体会让人生病,但它同时也有助于人体自然防御系统健康发展。”细菌不全是对人有害的!。 人体内各细菌群落都有一个平衡状态,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孩子就容易出现腹泻等症状。比如有时孩子患呼吸道疾病,给他吃很多的抗生素,结果连体内一些有益菌也被杀灭了,而那些有害的菌群却因为没有天敌而迅速繁殖,或者出现变异,使药物越来越失去效力,细菌的耐药物性也越来越强。 适当接触细菌有利增强免疫力。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细菌的环境中,与其总是避免打照面,不如让自己的免疫力得到加强,不怕细菌的侵扰。约翰理查就认为,我们在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抵抗“脏”东西的组织结构。抵抗方式之一是避免与携带病原体和传染疾病的东西接触,恶心呕吐的感觉会让人们本能地远离那些让人感觉不快的东西。第二种抵抗方式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打击那些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的有害病原体。 皮肤首先是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在没受伤时免疫力较强,皮肤黏膜、口腔黏膜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当细菌经过破损的皮肤或通过了黏膜屏障进入体内后,还有淋巴细胞会起作用,它一旦断定某病毒或细菌不是体内原有的,而是外来的,就会把这些入侵者杀死。不过,当第一次入侵体内的细菌或病毒没有被淋巴细胞识别时,它就会越过淋巴细胞侵害各个器官,人得病后症状就比较重,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传染病刚一来时首批感染的病人病情比较重,随着病的蔓延,人们普遍有了一些免疫力,虽不足以把这个病毒或细菌杀死,但感染症状就相对比较轻了。 如果一辈子不接触细菌,就没有任何抗病能力。人需要接触自然,自然界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氧气,绿色植物,碳水化合物等,是有一些细菌和病毒混在灰尘中间、土壤里或物体表面,但不能因为怕这些东西而不去接触。 孩子过度“干净”反而更易生病。孩子平时接触细菌过少,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较弱。曾经有报道称,日本人是“最爱干净”的民族,但是一个日本医学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人的免疫力正在下降。他们因为过多使用“抗菌”产品使得生活太“干净”,所以一旦环境中存在致病的细菌及病毒,他们比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生病和受到传染。 孩子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好环境不等于真空环境。要想增加孩子的免疫力,除了加强身体锻炼,注射疫苗等方式以外,也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脏”环境中磨练摔打,通过与细菌的适当接触,让身体认识细菌,并形成强大的战胜细菌的免疫功能。在中国清代,痘疫肆意横虐,当时并没有疫苗,但中国人很聪明,从患痘儿身上取下内衣,让健康儿穿上,便能产生免疫力,或取下患儿痘痂,研成粉让健康儿喝下,从而轻微感染一下,而产生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要产生误会,认为不讲卫生好,那也不要太偏激,适当讲卫生是正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 孩子刚入幼儿园最容易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出现一些诸如感冒、咳嗽、发烧之类的症状,特别是3岁左右小小班的孩子。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作息时间、饮食特点、活动方式等都与孩子在家时有很大差别,孩子容易恐惧、害羞、缺乏安全感、想家、不思饮食、不愿喝水、甚至不停哭闹。饮食、衣着、活动方式等的突然变化,容易造成孩子某些身体功能的紊乱,可能使孩子的整体免疫力下降。例如,不会自己吃饭就容易吃凉饭而腹泻,不会自己穿衣就容易受凉而感冒,等等,所以容易患消化不良、上呼吸道感染、某些过敏性疾病等。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一旦有传染性疾病侵入,就会在孩子中间迅速传播。 从孩子身体发育的角度来说,孩子入园的年龄在3岁左右,这个时候他们机体的免疫系统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免疫防御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都还不成熟,因此抵抗感染的能力依然比成人和年长的孩子差。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着凉,给孩子穿衣过多。孩子天生好动,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游戏,活动量大。穿衣过多,孩子会大量出汗,若没有及时洗澡或更换干爽的衣服,冷风一吹,很容易伤风感冒。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好多孩子没上幼儿园,不太得病,一旦上幼儿园,有的却感冒频繁,这可能小儿有个适应过程。 再就是吃牛奶或其它人工食品的小儿,比起吃母乳的孩子容易得病。人们总是说,吃妈妈奶长大的小孩身体壮。的确,牛乳或其它人工食品喂养的婴幼儿就是爱闹病,尤其爱闹拉肚子或大便干燥。医学统计也表明,人工喂养婴儿与母乳喂养婴儿相比,前者发病率与死亡率都高于后者,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母乳中含有一种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构成的含氨多糖及低聚糖活性物质,这种活性物质可以促进体内双歧杆菌的增生而牛乳中几乎测不到。许多临床报告与基础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有人报道,出生6~8天的母乳喂养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8%,而人工喂养婴儿仅占61%,甚至有人报道在出生1~3天的人工喂养婴儿肠道内根本未检出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在代谢过程中,将产生多种有机酸。在母乳喂养婴儿大便中可以查出乙酸与乳酸,也可查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等挥发性脂肪酸。这些酸对腐败菌有抑制作用,而人工喂养婴儿一般都查不出这些酸类,因而腐败菌增多,致使消化道功能紊乱,引起肠道疾 病,这也是婴儿发病率与死亡率高的重要原煤因之一。可见双歧杆菌在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营养调节和防御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曾有专家提议,应将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的多少作为婴儿的健康指标。 当然,母乳喂养对婴儿益处不止是增加了双歧因子,而且还增加了体内的免疫因子,如免疫球蛋白(SigA),提高了婴儿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了抗病能力。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母乳喂养,年轻的妈妈千万不要嫌麻烦或怕影响体形健美,而人为地实施人工喂养。在万般无奈必须人工喂养时则应适当给婴儿补充双歧因子,以增加体内双歧杆菌,减少疾病菌的发生。在日本,双歧因子已做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到婴儿代乳食品之中。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仅供参考。 小儿容易得病的另一原因,跟小儿的不良饮食有关。大部分患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患儿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患儿常有不规律的腹痛、腹胀、嗳气、呕吐等症状。调查发现,患儿大都无早餐习惯或进餐无规律。偏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且经常食用冷饮或饮料,为什么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儿童患上胃肠疾病呢?小儿进食无规律和偏食高营养食品,往往会加重胃肠负担。另外,幼儿内脏迷走神经调节功能不十分完善;不良的饮食习惯易使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过多而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 矫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预防胃肠疾病的关键,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与社会家庭环境有关,父母溺爱和物质生活丰富是形成不良饮食习惯的诱因。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听信一些不科学的食品广告,要科学喂养孩子。 据专家统计,近年来儿童胃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除幽门螺杆菌导致儿童胃肠疾患外,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发病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0-09-19

爸妈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生病。因为孩子太小,一方面他没有办法说清楚自己哪里不舒服,另一方面,他们一生病,我们就会很担心,照顾起来也比较累。

那么,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生病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五脏没有发育完全,抵抗力差。五脏,在小儿阶段(7岁以前)与大人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指的是功能状态,表现为:肝气有余、心气有余、肺脾肾则不足,这是小儿的独特性。

小儿推拿中提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脾胃虚需要调理。只有将孩子的脾胃调理好了,才能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少生病。

比如,很多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一会儿吃一个蛋糕,一会儿吃个冰淇淋,再吃点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发烧了或者肚子疼了。因为他们的脾胃比较虚,运化不了这些东西,所以就容易生病。

所以,孩子常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人没有注意引起的。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孩子生病呢?

首先,穿衣要合适,不要觉得孩子冷,就给他穿很多衣服。因为穿太多,孩子运动起来更容易出汗,反而容易着凉。

其次,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太杂的东西,饮食要清淡。那些喜欢大鱼大肉的孩子,也非常容易生病。都说肉生火、鱼生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如果吃太多就容易,不消化积食,严重的还会发烧。

所以,想要孩子少生病,我们大人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只有悉心照顾,才能减少他们生病的几率。

(欢迎欢迎公众号:菈妈天天见,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

第3个回答  2016-11-08
1.宝宝对幼儿园环境的不适应,上幼儿园是宝宝由一个封闭的家庭小圈子向幼儿园大家庭过渡的过程。现在的宝宝出生后是在家长的庇护下生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宝宝为中心,吃怕不饱、穿怕不暖、睡不敢吵到孩子,稍有发热全家紧张,曾有一位宝宝奶奶很是骄傲的告诉我,她看护的孩子从来没有发热过,其实这并不是好事,宝宝的每一次发热都是对体内的免疫系统的激活和锻炼,如果宝宝3岁前也就是上幼儿园前很少发热,那么宝宝就会在上幼儿园后经常发热,这是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在上幼儿园之前没有得到锻炼,这样的宝宝用温室中的花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种锻炼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对常见的细菌、病毒的免疫能力。   2.宝宝的生活环境过于干净了。有人可能会问,干净也会有错吗?干净当然没有错误,可凡事不能太过,比如有的妈妈在家中使用84消毒液,宝宝的奶瓶和玩具都用84消毒液处理,让孩子的生活环境近于无菌状态,这就不行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是离不开细菌的,否则过敏性疾病就会相应增多,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紊乱,等到离开了小家庭的庇护来到幼儿园后,受到了不同环境的剌激,宝宝就会有流涕、咳嗽,这其实是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与感冒毫无关系。   3.孩子没有预防隔离的概念。宝宝上幼儿园一般是3岁龄,孩子还没有预防隔离的意识。宝宝之间的交往不会象成人那样留有1米的安全距离。小宝宝的肢体接触多,陌生的小宝宝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手拉手甚至是拥抱在一起。孩子们又没有卫生意识,小手上有很多细菌病毒,就会在宝宝间互相传播。病从口入,有的宝宝上幼儿园后出现腹泻,家长有时以为是食物不卫生造成的,其实是与宝宝的小手卫生有关,幼儿园老师应该教会宝宝洗手,防止传染。   4.家长的疾病意识不强。在这里要告诉家长朋友,宝宝病了不要继续上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园小朋友带着药上学的,老师的任务是发药,曾经有超过一半的小朋友都在吃药的时候。宝宝病了会带有病毒细菌,会通过打喷嚏、流鼻涕传播感染,这样对没有患病的小朋友不好。而宝宝病了需要休息才能好的快些,带病上学不利于病情恢复。   以上就是儿科医生要和家长说的宝宝为什么上幼儿园会反复生病发热的原因,其中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主要原因,家长朋友要正视宝宝的发热,不要过多用药,发热是宝宝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过程,对宝宝的免疫力是有好处的。在宝宝上幼儿园前要多带宝宝户外活动,让宝宝能适应外界环境,会减少患病机会。
第4个回答  2020-12-22

对于爱生病的孩子,一,运动不足。二,室外活动少。三,饮食不当。四,过于精细。五,体力活动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