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有哪些功能

客运站有哪些功能

汽车客运站,属于交通建筑的设计,是迄今以来我和其他同学们所做过的最大尺度的建筑设计。任务书给予勒我们一个很舒坦的空间:较好的周边环境,齐整形状的和足够面积的基地,并不繁杂的交通流线设计。基地是虚拟的,位于任一座南方城市。自己索性把它定在武汉吧,因为这是我最熟悉的南方城市(虽然不喜欢它)。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使用过交通建筑,不管那交通工具是汽车、火车、船舶亦或飞机,我们都经历过迎接与送出这些工具的场所:交通建筑。不同的我们对自己经历过的场所有着不同的感受,我把自己的感受糅合起来,于面前呈现出:矛盾的综合体。

客运站,是矛盾的综合体。

矛盾

流浪和回归

有同学把客运站是理解为“起点”和“终点”,这也可说是一对矛盾吧,不过这不是我所感受到的矛盾,我要说的是:“流浪”和“回归”。

当我们离开一座城市的时候,是抱了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我们过去属于这里,那么我们是要离开。离乡的感觉,应该是流浪的心境。但是也许我们的离开是为了找寻,找寻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那么也许,我们的离乡便不是流浪,而是“回归”,回归最真实的自己,体验着场所的分离与人性的回归。如果我们从不属于这里,那么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也许到下一个场所继续着自己的流浪,也许到下一个场所收留游荡的心。不管如何,未来都是不可测的。“流浪”和“回归”,这看似对立的两种感受,却在客运站这个场所中相交甚至杂糅起来,甚至我们自己都分不清楚了回归和流浪。

再者,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的时候,是抱了怎样的心情呢?如果我们曾经属于这里,那么我们是归来。回家的感觉,应该是回归的心境。但是也许场所的回归并不能收容心灵的漂泊呢?可以说我们又开始了流浪。如果我们从不属于这里,那么我们是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在新的场所中开始身心的流浪。然而或许这陌生和崭新可以安抚流浪的身心呢?也可说我们寻找着回归。不管怎样,未来都是不可测的。也许我们自己都分不清出回归和流浪了。

这种体验源于长期的奔赴于家和学校之间的经历。两年多来在两个城市之间的穿梭,让我不断的重复着流浪和回归的感受,而最终混淆了这对矛盾。

人的感受是细腻复杂而不可捉摸的,要完全在建筑上体现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建筑”本身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分析人情感的目的,在于分析客运站这一交通建筑本身所应承载的“气息”,算是它的特点之一吧。

秩序和无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历史正在书写,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着城市的味道。我们的四周是钢筋混凝土筑就的都市丛林,我们重任在身行色匆忙的穿梭于大街小巷,我们肆无忌惮的高速奔驰在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在现代的节奏下,一方面苦心经营着有序的生活,一方面感受着无序的迷失。不只是人,这个社会,由无数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在全力的造就着维护着理想中坚不可摧的秩序。然而我们清晰的看到社会中的无序,不可避免的无序,可以说是社会的弊端,也可说是顽疾。再看看我们城市的建筑,从城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理想的完美与秩序跟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我们的生活是矛盾的,从个人到城市,都是秩序和无序的综合体。

客运站,有旅客的行走路线,车辆的进出路线,货物的运输路线等等,这个场所天然是无序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假想,如果给出一大片空地,无任何构筑物的空地,让人们自由的乘坐车,让车辆自由的行驶,会是怎样的景象?当然,开始是无序的。不过智慧的人类不会容许无序的泛滥,会有人出头来组织,这个人或这些人,他们像领袖一样指挥着人们上下车,指定车辆行驶的路径,安排车辆的停靠场地和出行顺序,他们高声呼喊着,如英雄一般把秩序赋予这块空空的场地。这只是一个假想,一个也许荒诞的假想,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出交通建筑的意义所在。我们不能赋予这片空地“英雄”,但是我们给予它合适的建筑。我们用建筑这一手段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动。建筑无声的语言取代了“英雄”的呼声,建筑营造的有序驱走了空地的无序,于是建筑成了英雄,营造秩序的英雄。

建筑是理智的非混沌的,它体现出秩序对无序的征服,它记载了无序到秩序的演变。客运站,不可置疑的,这是一对矛盾的载体。如果我们的建筑稍稍失去控制力,那么它将成为秩序和无序共同存在的空间。当然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出现的。但是我们的建筑,真的可以全力的营造完全秩序的空间么?我想完全的秩序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建筑,在秩序与无序的抗争中前进,我们的生活,在秩序和无序的混杂中前进。

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几乎在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充满了人,客运站更是如此(当然,偶有例外)。

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不同的民族,聚集在客运站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就仿佛是在观看一个浓缩的社会。

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多客运站都长着相似的面孔,它们不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不能传达任何与此城市有关的信息,它们甚至让我们过目就忘——如果印象深刻的话,应该是因为难以忘怀的拥挤吧。造成拥挤并不都是因为设计上的问题,比如武昌火车站和武昌傅家坡长途汽车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客流量严重的增大,原先的客运站难以轻松应对现今的状况。在众多拥挤杂乱的车站之中,汉阳客运中心是个例外。

汉阳客运中心给人最大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人少,人很少。在人很少这个前提之下,我和同学们才得以充分的考察建筑本身。

弧形的屋顶显得轻巧流畅,玻璃幕墙使建筑看起来轻盈透明。远看外观,很有现代建筑的气息,内部设计也较合理。一层中央是候车厅,左右两边分别是售票厅和行礼寄存处。二层中央有大片的空闲场地,据工作人员说日后将用作餐饮娱乐等旅客服务;二层的左右两边和局部的三层是办公部分。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建筑,却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为离市中心较远等等原因,这牵涉到建筑领域之外的东西了

综之,经历过破败的拥挤的车站,也考察了较新的较现代的人烟稀少的车站,却没有体验到一个处于较佳状态的运营种的客运站。那么,我们的设计应该做出怎样的建筑来呢?大概是存在于每个人脑海中的“乌托邦”吧。

构思方案

基于上述的个人思考和实地调研,有了关于方案的初步想法。

说用建筑来映射社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是有点严重,但是却可以在建筑中呈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种状态,用建筑来与使用者交流(有点个人主义倾向呃~)。

所以我希望,在自己所做的客运站设计中,突显出“矛盾”这一概念。这个“矛盾”不是流线混杂,不是功能混乱,它要做到:

1.充分满足使用功能,流线清晰;

2.建筑造型元素怪异无序;

3.建筑材料多元,有对比感。

清晰有序的流线与乖张无序的造型,拼贴的多样的材质,种种看似不协调的东西以给人矛盾、对比和冲击的感觉。建筑的内容丰富起来,也许它的某个细节、某块材料能唤起使用者的共鸣,那么在完成做为客运站这一基本使命的基础上,建筑与使用者进行了对话,这是我希望能够做到的。这样的客运站,也许会给使用者不一般的感受,才会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成为生活或是回忆的一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