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阐述中国新安全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1995年在东盟地区论坛上提出的,在后来的实践中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今世界各国所面对的威胁和如何实现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场合进行过阐述,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也有正式的解释。

2002年7月31日,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根据该文件,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使中国的新安全观超越了单纯的国与国安全关系,开始真正形成一种涵盖国家与人民综合安全利益的新安全观。

在讨论中国新安全观时,我们不应该将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国际上兴起的新安全观截然分开。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陆续阐述了他们的“新安全概念”。

1979年,勃兰特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争取世界的生存》的报告,对“安全新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一定要对安全提出一种新的、更全面的理解”,使其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也要解决威胁人们的非军事问题。

同一时期,来自帕尔梅安全与裁军委员会的报告提出了“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将“以军事为基础的安全观”转化为更广泛的,通过国际合作、非军事化、裁军等途径实现的“共同安全”。

1991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天涯成邻》的报告中提出了“人民安全”和“全球安全”的概念,该报告对“安全的新概念”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来自欧洲的新安全观很快被联合国接受,对后来联合国安全观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积极倡导从狭义的国际安全概念转向“全包容型安全概念”。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社区安全和政治安全七大领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安全”的概念。

千年首脑会议以来,联合国的安全概念与发展和人权联系在一起,被定义为“以人为中心的安全”,强调不仅是国土的安全,而且是人民的安全;不仅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安全,而且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安全。

从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新安全观与联合国倡导的安全观的一致之处,二者同样强调以非军事手段应对全球威胁,应对包括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问题。“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矫正了中国以往安全概念中过于强调军事安全、经济发展的倾向,提升了对社会安全、个人安全及其他非军事领域安全问题的关注。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尊重自然等理念带入中国的新安全观。可见,中国的新安全观与联合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安全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观,它与基于西方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安全观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提倡的新安全观更强调个人自由与个人安全,强调超越主权的国际干预和基于统一价值观下的全球治理。

中国的新安全观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这一原则仍然是中国应对全球威胁和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活动的指导原则。例如,尽管中国已经开始参与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但主张维和行动应该谨慎从事,尊重主权原则。

中国曾表明参与维和行动的三项原则:

一要取得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

二要保持中立;

三是在自卫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力。在人权问题上,中国也表示,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内的内政。

在实现安全的途径上,中国强调国家平等原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和民主化。中国的新安全观倡导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尊重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一点显示了中国“以尊重多样性为特点的新文明观”。

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中国现阶段的产物,因此,也反映出对国家特殊安全利益的考虑,如边界问题、台湾问题、反分裂主义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发达国家在优先考虑上有所不同。如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发展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说明中国的新安全观已经转向更多关注社会安全问题,关注那些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到的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等等。

近10多年来,中国的新安全观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的新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对寻找适合新时期人类安全概念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的贡献。

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

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扩展资料

中国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是综合性的

影响中国总体安全的国内外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国内方面来说,第一,腐败、法制执法不严等,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不安全因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开始进入敏感期、突发期、多发期、易发期、并发期。

这些问题主要是政治腐败、法治欠彰、以权代法、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内不少地方都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再加上国内台独、疆独、藏独分子以及邪教势力乘机煽动闹事,维护政治安全的压力相当大。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安全问题。中国经济转型有六个方面,从出口导向为主转向国内消费为主;从高能耗高污染向绿色环保转变;从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以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为主向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人力资本为主。

从高速变为中高速,从以数量总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平衡并以质量为主;从利益分配不平衡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转变。经济转型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复杂影响。

第三,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等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很大,尤其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同时水资源污染、地表的污染也很严重。

这不仅大大加大了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本,更对国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也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甚至也成为中国与邻国的外交交涉的内容。

从国外因素来看:

第一,是美国因素。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有意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大国。美国官方虽然表示欢迎中国的强大,但美国国内存在强大的反华势力,美国一直通过对台军售牵制中国,以所谓重返亚太进一步强化美日、美韩军事联盟。

第二,主权安全及南海争端等。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上疆界历史遗留问题之后,海上疆界的划定成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重大问题,这方面中国面临的挑战很严峻。中国在钓鱼岛受到日本的挑衅;在南海的众多岛礁被周边国家侵占,中国的海上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第三,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中国的经济是开放经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控制着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权,主要市场的控制权,主要货币的发行权,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决策权等。

其二,中国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和波动大。如铁矿石2009年进口为6.3亿吨,对外依赖度为69%;石油2011年进口为2.56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6%。其三,外资在中国已经开放行业中有过大的影响,中国国内民族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在中国已开放的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其四,金融安全困局。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金融要素在世界各地流动,他国的金融危机会很快到本国,给本国经济和金融带来冲击。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紧缩,其消极影响到今天仍然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新安全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习近平新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5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时代意义、实践意义。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局部冲突和动荡频繁。

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国内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扩展资料

冷战结束以来,安全观念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国际安全模式,以适应冷战后的新安全环境。

中国新安全观是一种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念,它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成功的外交实践证明了其自身科学性与正义性相统一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及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6
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国家倡导的新安全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