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春节习俗?

如题所述

苗族本来是没有春节的,他们有自己的“苗年”,苗年是苗历的岁首,与汉族农历的春节类似,一般都在农历的十一月举行。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苗年堪比一场超级文艺晚会,男子吹芦笙踩堂,姑娘们穿着百鸟衣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近年来,苗族也渐渐地开始过春节,但以往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1、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有“吃排家饭”的习俗。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么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也会有很多人帮。

2、百狮会

“苗族百狮会”是湘西苗族一项盛大的年俗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几十个寨子的人,聚集到吉首矮寨乡场上对歌、舞狮。上百头狮子,从四面八方涌来,跳跃起舞,比试风采。现在,矮寨镇每年举行一场百狮会活动。这是苗族人民交流友情,追求民族大团结、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大聚会。百狮会上最精彩的部分就属狮子登高表演了,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雄狮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跃桌子,当攀登到“桌塔”最高层时,雄狮更是抖擞精神地表演出各种绝技,大家齐声叫好。

3、走寨结同年

“走寨结同年”是苗族过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

4、坡会群

融水苗族过年的风俗是: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初三到农历十七,则是集体活动娱乐的时间。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而到了农历十八,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的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这种风俗使得融水苗族坡会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三到十七这段时间,其间接连不断的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到“十七坡”,这就是融水苗族独特的坡会群形成的基础。坡会当天,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文体活动。

5、扮演芒篙

“芒篙”是苗语译音,“芒”是面具之意,“篙”指神灵,“芒篙”是当地苗族民间传说中能驱除魔邪、带来吉祥的神灵。芒篙扮演者们在春节初八那天就上山采集芒藤并将芒藤隐藏在寨子附近的隐蔽处。初九凌晨,将芒藤编织的披肩、衣裙样披挂在身上,外露的手和脚有锅灰抹黑,戴上面具,挂上胡须。待寨老完成祈福仪式后,人们吹起芦笙敲起铜锣,芒篙扮演者们听到芦笙声锣鼓声,就从村寨附近的山上各个角落“咿呜!咿呜!”地叫喊着蹦跳出来。芒篙扮演者来到芦笙坪上,跳起芒篙舞并给老人、儿童们送去祝福,整个场面非常欢腾热闹。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苗族的春节习俗了,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3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