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容易闹脾气,是因为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长大的吗?

如题所述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但现实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也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性格、习惯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是什么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因此,“易怒”父母养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气。

曾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对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意见不一,大吵起来,随后更是动起手来,导致妈妈面部被毁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惊无措地大哭。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人们都很心疼这个孩子,纷纷指责这对父母不会控制坏情绪。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父母吵架的时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还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跟父母一样恶劣。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闹情绪

试想一对父母如果经常吵架,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影响?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父母一旦吵架,情绪变得恶劣,会很容易拿身边的人撒气,于是,孩子便成了 “受气包”。

我表弟的家庭就是如此,舅舅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在家庭事务上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舅妈虽然性格温柔,但也很有主见,两人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记得有一次去表弟家里吃饭,把菜都摆上桌的时候,舅妈才想起来没有买香菜,大家都说没有也没关系。



但舅舅却不满意:“你说你干啥啥不行,出门前说了几遍了还忘记 !”舅妈听了也委屈:“你还说我,你不也忘记了吗?”两人说着说就吵吵了起来,舅妈一摔筷子:“不吃了!”

表弟一惊,手上的玻璃杯没抓稳,掉地上碎了。

舅舅转而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妈一样,要造反吗?”表弟两眼一红,突然就哭着跑出去了,大家都说赶紧去追孩子,舅舅却说:“让他去,出去了就不要回来!”最后这场饭很尴尬地收场。



后来,表弟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十分叛逆,经常跟父母对着干,还闹得要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表弟没钱用了打电话给我,我让他赶紧回家,表弟倔强地说:“宁愿死外边也不回家。”

父母在一起几十年,生活中难免有争吵,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情,却轻易地触发怒火,造成的后果犹如“踢猫效应”一般,摧毁幸福的家庭,给孩子造成难以抹去的伤害。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机制:

    一个父亲在工作上被上司批评,心里窝火又不敢顶撞,回家后对做饭的妻子一通挑三拣四。被骂的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对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一顿唠叨、嫌弃。孩子怒而摔门出去,路上被一只小猫挡路,气得踢了一脚。小猫因为受惊跑马路上,一辆车飞驰而来……



可见,人类的坏情绪会根据社会强弱关系逐级传递下去。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受气了也会想要发泄。而孩子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人,不敢直接对长辈撒气,于是,便可能会向同伴、宠物等产生暴力行为。

■父母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父母首先得自己控制好情绪,才能以身作则让孩子也学会控制情绪。

①“数颜色法”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便是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Leonard Felder)提出的“数颜色法”。

顾名思义,当父母感到自己快要爆发情绪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周围的景物,然后在心中默默念这些物体的颜色,比如:墙壁是白色的、桌子是黑色的、杯子是黄色的、孩子今天穿的衣服是红色的……



在“数颜色”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分散,愤怒情绪稍微冷静下来,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这个方法很简单 ,如果父母每次都有意识地去做,能减少很多坏情绪的传递。

②“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其中,A是激发事件, B是信念, C是后果。心理学家认为,C不是由A直接引发的,B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结果,不是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这件事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比如孩子考得差这件事情,不是父母生气的直接原因,但父母一想到会令自己没面子,就会怒火中烧。



因此,父母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偏见和不正确认知,就能减少负面情绪爆发,家庭矛盾也会少很多,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6
庞大的数据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体验甚至比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心理体验要更差,所以,孩子容易闹脾气,是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环境有关的。
第2个回答  2021-02-06
有一定原因。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闹脾气的概率更大。
第3个回答  2021-02-06
有很大原因是,也有可能是父母太过宠溺孩子,让孩子导致此性格。
第4个回答  2021-02-06
是的。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情绪,慢慢帮孩子疏导内心,这样才是健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