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之西路军的血色记忆...读后感

是观后感,大家快点啊,

这是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在甘肃省张掖市的各个县,像这样的纪念碑还有很多。73年前,红军西路军将士曾把鲜血洒在了这里。

2010年清明节前夕的一天,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一位西路军将领的后代——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红。她想亲眼看看给父亲王树声大将戎马生涯留下痛苦回忆的地方。

作为西路军的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及这段峥嵘岁月,但是在父亲的只言片语中,王宇红分明能感受到父亲心中那种不可言状的痛。

是什么让王宇红有着这么深的触动?红军西路军将士的牺牲又是怎样的悲壮?

在临泽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墓中,两千多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烈士墓边生长着一种很特殊的杨树。当地人说,西路军将士的英灵没有飘散,而是久久地注视着这块血染的土地。

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张雁:“我们墓顶上这棵树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种叫‘红军杨 ’,也有叫‘红心杨’的一棵树。现在我给大家打开一截树枝看一下。这棵树的树枝它掰开以后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五角星图案。据我们当地老人讲,是因为有烈士的英灵在庇佑着它,所以它会长出五角星来,但是不管是怎样的一种说法,我认为都代表着人们对烈士的一份哀思。”

红军西路军于1936年9月开始西征,由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共计两万一千八百人。他们担负着进军新疆,打通中苏联络线的重要任务。

半年后,一路上一直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血战的西路军将士,在祁连山梨园口附近的倪家营子和“马家军”展开最后的决战。40天的激战后,西路军受到重创,损失三千余人,再无西进之力。

在倪家营子乡的汪家墩村,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巨大的土墩。这是汪家墩村名字的由来,也是当年西路军将士和“马家军”激战的堡垒。虽然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雨侵袭,但墩外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

讲解员张雁介绍说:“汪家墩碉堡它从外形上看像是一座土碉堡,但是在解放之前它是我们河西走廊有钱人家的一种民宅,它是当地汪姓村民为抵御强盗而修建的。且易守难攻,因此被红军作为前沿阵地,有30军88师3营教导员周纯麟带九连防守,经过一昼夜的激战以后,消灭了敌人有五六百人之多。”

虽然有巨大的土墩防御,并且“马家军”最终也没能在这里得手,但扼守在这里的九连一百多官兵,最后也只剩下了九个人。这场恶战在汪家墩村人的心里是一段永远也忘不掉的记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无法厚葬西路军将士而背负着沉重心事的倪家营子人,终于等到了告慰英烈们的机会。在财政支出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当地群众就自发来到当年的各个战场,为烈士们清理遗骨。

最终倪家营子乡为清理出的一千多具西路军将士的遗骨,在汪家墩村建造了一个安息之地。

1986年,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开始修建,在临泽县英勇牺牲的西路军将士们终于要彻底安顿下来了。这一次,当年掩埋过西路军烈士的村民们又带着自己的后代来到了这里,这或许是他们能为西路军烈士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

汪家墩村村委会原党支部书记白世生回忆说:“1986年的时候要往县里埋,我们拿十二个箱子来这儿挖,十二个箱子没装完,上千个头呢,光头就上千个呢。他们说已经装不下了,最后他们就回去了,他们扎了好多红布袋子,一起装在红布袋里装走了。”

烈士们的遗骨整整装了十二个大箱子和十一个红布袋。他们终于在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的烈士墓中静静地长眠。

不知道对不对、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