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苏轼并论的全才,最后是什么结局?

如题所述

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爱国诗人,词人,和苏轼并称“苏辛”的文武全才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出生于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在这一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郾城、临颖和颍昌府战役中连败金军。不久后又被迫奉诏班师,两年后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

所以辛弃疾出生时,其家乡已经沦落到了金人手中,辛家家世不俗,家学渊源,先祖为隋司隶大夫辛公义,辛弃疾的祖父名为辛赞,是一个影响了他一辈子,并将其培养成文武全才的重要人物。

辛弃疾父亲早年为金所害,幼年便随祖父在任所读书。辛弃疾的祖父身在金邦心向南朝,经常带孙子“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并安排年仅17岁的辛弃疾借赴燕京应考之机,对金都进行两次实地考察,以期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

在辛赞的悉心教育之下,辛弃疾不仅成为了一名文武全才,还是一位不忘报国的仁人志士。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侵宋,妄想占领杭州,“立马吴山第一峰”,不料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境内)被南宋将领虞允文打得大败,他自己退到扬州,被部下杀死。

金朝的内乱,让饱受金人欺压的中原汉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各路人马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金人的残暴统治。当时已经虚岁22的辛弃疾,也在家乡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投靠了坐拥25万大军,自称“天平军节度使”的耿京。

耿京很重视辛弃疾这个文武全才,让他负责全军的文书工作,连自己的帅印也交给他保管。

可这个时候,义军内部却出了叛徒,在金人的笼络下,耿京部下大将张安国勾结耿京麾下的另一员大将邵进,杀害了耿京,投靠了金人。

而在当时金世宗完颜雍已经稳住了金朝的局势,并对各路义军实施了安抚和既往不咎的政策,很多思乡情切的义军士兵,也选择了跟着张安国离开了义军的队伍。这些人加上金人的军队,让张安国一时间拥有了五六万的人马。

而在耿京遇害之前,在辛弃疾的建议下,他同意了南下归附南宋王朝,并派出了将领贾瑞为正使、辛弃疾为副使,让他们领着9个随从人员,奉表渡长江归宋。宋高宗对贾瑞和辛弃疾等人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同意接收这支山东义军,不但为耿京、辛弃疾、贾瑞及义军将吏赐官封爵,还派官员王世隆带着朝廷赐给山东义军的官诰节钺等物,同贾、辛等人一起奔赴山东。

谁知道到了山东境内就得到了耿京遇害的消息。

辛弃疾闻讯后万分悲痛,他找到了王世隆勇士马全福二人,三人又邀集了五十名忠义的勇士,辛弃疾对他们说:“我作为主帅的代表到南方朝拜宋皇,谁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变!如今怎么向宋复命?诸位有不怕死的,就和我们3个人一起,冲进金营,去抓住杀害主帅的叛徒张安国,献给朝廷!”

于是五十名勇士,就在辛弃疾等三人的率领下,闯进了有数万人之众的金军营地。

就这样,辛弃疾奇迹般的将张安国从数万金军的手中给抢走了,随后他们一路南下,最终将张安国押送到了杭州向宋庭献俘,经过审讯后,张安国被判游街示众后斩首示众。

至此辛弃疾一举成名天下知,当时他年仅22周岁。

在他25岁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但是在南宋,辛弃疾混得并不如意,一呢是因为他北方“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得他经常受到南宋朝廷的猜忌。二呢是当时的南宋朝廷及南宋百姓都普遍存在着畏敌的心理,根本上就没想过要北伐,收复失地,所以主战派的辛弃疾一直不得重用。

而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谋略家,他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最终于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