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地方 ——英伦掠影(之二)

如题所述

(此篇博文作于2010年)

(最早知道有个大英博物馆,就是读到一篇讲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文章。后来进一步了解到,里面展出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珍贵的历史文物。2002年夏天,曾有机会到大英博物馆参观了大半天。)

8年前的夏天,在伦敦参加一个短期培训项目,利用周末,去了一趟大英博物馆参观。那天早上,我与几位一起培训的学员,买了一张当天在伦敦地铁、交车都通用的日票,从东伦大位于 达格纳姆(Dagenham) 长桥路(Longbridge Road)的Barking校区出发, 先坐公交车,再转地铁,从罗素广场站(Russell Square)上来,走不远,就到了坐落于伦敦新牛津大街(New Oxford Street)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据资料介绍,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为了让博友们更详尽了解,此博文选用的相片,除了我现场拍摄的外,有部分选自网上资源,特别说明。)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内容非常丰富,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代的文物精品。开放时间,大门敞开,任游客免费参观,自由出入。也和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等其他免费的展馆一样,大门口设有一个捐钱箱,你愿意也可以扔一些钱进去。如果要认真仔细地看完整个博物馆展品,三天也看不完。我们在里面转了大半天,也只能挑一些重要的部分看。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原因很简单,这些地区的文明历史最悠久。

看看这些富于鲜明特征的文物展品,不需介绍,就知道是在什么展馆了。

大英博物馆不仅让你免费参观,还让你随意拍照。不像我们国内,就连一些县级博物馆,也要示个牌子:珍贵文物,谢绝拍摄!

里面的文物展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让我们倍感亲切的当然是东方艺术文物馆中的中国展厅。展出的展品包括从远古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品、瓷器、丝织品、佛像、佛经、字画等。其中一幅刘庸写的字,挂在显眼之处。在国内,很少能一次看到如此齐全的文物。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幅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三位“浓丽丰肥”的菩萨。这幅壁画,当年也不知有什么法子,能够从石窟的壁上割开剥下。运到这来再拼贴上去,上面的割痕还清晰可见。 当年,中国古代文物的瑰宝,就是以这种方式走上世界的!

壁画前面摆着三尊有关佛教、道教人物的塑像。大英博物馆藏有超过20,000件中国古代文物,展厅里展出的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原因大家都清楚。有香港人更是戏称其为“大英贼窦馆”(“贼窦”是粤语“贼窝”的意思)。你说他们当年是偷也好、抢也罢,今天再给他们讲道理、辩是非、用法律追讨,都无济于事,你的东西还是成了人家的,谁叫我们国家当年那么积贫积弱呢!

博物馆中央的的大中庭(Great Court),广场的顶部是用2436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宽敞明亮,很有气势。

其中多个展馆的进出口与这里相通,我们在此处转了好几个圈。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也对公众开放。

我最早知道英国大英博物馆,就是读到一篇讲述马克思曾经在这写作《资本论》的文章,这篇文章曾收入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到伦敦来就想到此处看看。现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面也配置了电子检索的终端设备。

马克思人生最后的30多年,是在伦敦度过的。期间,他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这里来查阅文献资料,写作《资本论》。

H3座位,据说也是当年马克思坐过的座位。其实,马克思不是只固定坐一个座位,他喜欢挑选方便取放文献书籍的位子。

马克思为完成《资本论》的创作,花费了他毕生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实,整部巨著在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第1卷,后面的第2、第3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

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要将这部巨著通读一遍,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当今非常宝贵的“机会成本”,也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毅力。

90年代中期,我曾花了整整7个月的业余时间,将一至三卷完整读了一遍,还写下一大本读书笔记。几年前我与一位硕士毕业的年轻同事——她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说起这事,她觉得非常惊讶。她告诉我,作为专业学习,也只是选读过一些章节。

这次去大英博物馆参观,据了解,与我同行的朋友中,也只我一人完整读过《资本论》。所以,当我坐在那个座位上,感觉很不一样!

当你从马克思的著作中读到大量引用馆藏于此处的文献资料,你不能不佩服,马克思作为一位学者的认真与严谨!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在伦敦期间,也遇到铁路工人罢工。周末,地铁等轨道交通停运,据说是反对国营铁路私有化计划。我们并不关心当地的政治运动,但我们当日出行的行程和交通安排只能做相应改变,也造成一些不便。就不知道当今英国的工人运动与当年马克思年代的工人运动有多少渊源关系。

《资本论》完成出版至今已经100多年,社会的发展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马克思当年未曾见过和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资本论》对社会分析研究的逻辑和思路,让我通读之后获益非浅。

今天,在许多场合,都听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各种议论。我觉得,特别是年轻的朋友,最好办法,就是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认真读一遍,自己再作判断。

凭我个人非常浅薄的认知,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和利润的秘密,今天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也出现一些新的、富于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甚至可能超越马克思。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与解释、看法与判断都可以不同,而马克思所揭示出来的事实与规律仍然存在。这轮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某些外企发生的事情,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总会给马克思的经济学保留一席之地。

当代世界,特别是苏东变化之后,如何看待马克思,建议读一读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那本出版于1993年的著作:《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德里达这位后现代大师,用他独特的后现代的语言策略,“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无情驱除或者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的“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就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王子,见到自己父亲幽灵时的情景一样)。

离开博物馆之前,就在纪念品购买部选购两张书签,一张上有苏格兰黑脸羊的图案,另一张是古埃及文物图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