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有关事迹

如题所述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

30年代钱学森是卡门组织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他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40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成功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导弹是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导弹的先驱。1949年他还提出了用火箭助推的滑翔机作为洲际旅客运输火箭的设想和核火箭的设想。

钱学森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他在1946年对稀薄气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是这一分支发展的先声。

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他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负责规划与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1.12.11 生于上海
1929-1934 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
1935-193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1939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39年获航空与数学博士
1939-1944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4-1945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1946-1949 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
1955 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1957 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58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1965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68 兼任中国空间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70 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 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 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6 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
1991 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5
钱学森离美返国的浩然正气

新华日报 1983年10月18日

新中国诞生时,在美国留学、任教,一直孜孜于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研究的钱学森,已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想到祖国在科学上还很落后,国家建设正急需人才,他归心似箭,渴望早日回到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向祖国母亲献出自己的全部学识。

可是,就在他积极筹划回国的时刻,归途上陡然生出一阵阵险风恶浪。一九五○年,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美国内部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反共的政治逆流。一个叫做约瑟夫·麦卡锡的参议员声称,他手头撑握了一份在国家部门里工作的二百○五名共产党人的名单。于是,不少无辜人士遭受凌辱和迫害。恶运也降临到钱学森头上,他被多次无理询问,军事部门还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使他无法继续进行喷气推进的研究。痛苦、愤怒之余,他决定提前启程回国。八月二十三日午夜,他举家从华盛顿乘飞机到达洛杉矶,准备在这里乘加拿大飞机离开美国。可是,刚下飞机,移民局的一位官员就交给他一分所谓的文件,说是根据法律,他不能离开美国。与此同时,海关非法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硬说他那八百多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中藏有机密材料。美国的舆论机关还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新闻说,一名共产党间谍,企图携带机密离开美国。虽然,以后反复检查的结果,使谣言制造者们自打了嘴巴,但半个月后,钱学森还是被突然逮捕,关进了特米那岛的拘留所中,受尽种种折磨。

身在异邦,遭受着麦卡锡主义的疯狂迫害,钱学森愈加思念亲爱的祖国,惦记着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移民局迫于种种压力,无可奈何地将他开释后,他以各种方式,为早日回归祖国进行了机智、不屈地斗争。他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坚决回国的要求,并在家里天天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踏上归途。同时,他深深知道,美国反动势力所以费尽心机地阻挠他回国,主要是害怕他用喷气推进方面的杰出才能报效中华。于是,他毅然改变了研究课题,执教之余,开始着手“工程控制论”方面的研究,一九五四年,他用英文出版了三十余万言的《工程控制论》,开创性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论述工程技术里各个系统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诸问题,震动了当时的科技界。这不仅狠狠回击了某些洋大人散布的中国人搞工程技术不行的谰言,大长了炎黄了孙的志气,更重要的是,让美国反动势力看到他改变科学研究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消除他回国的障碍。在那些艰苦而难忘的日子里,钱学森还刻苦攻读了《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经常从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各项建设成就。

在敬受的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和过问下,一九五五年八月四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钱学森满怀喜悦,回到了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十月的一天清晨,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漫步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百感交集,欣喜万分,激动得只是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江河奔腾,日月如梭,转眼二十八个春秋已过。钱学森年年月月呕心呖血,为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2个回答  2007-04-25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
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她的语言、土地和人民,这是钱学森90年风雨岁月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和合作下,钱学森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青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钱学森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的胜利在望让他看到: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临!钱学森欣喜若狂,开始了紧张的归国准备。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
骚扰、阻挠纷至而来,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无法让钱学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无畏的斗争。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美国的报纸报道说:被审讯的不是钱学森,而是检察官!
在钱学森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9月17日,带着丰厚的学识和一腔热血,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祖国向钱学森敞开温暖的怀抱。广州、上海、杭州、北京……,钱学森所到之处,掌声、鲜花、笑脸相迎。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第一任所长。
1956年春节后不久,200多位科学家聚集在北京的西郊宾馆,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远大规划----《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钱学森作了一场关于核聚变的精彩报告。半年多后的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天,离钱学森回国仅仅5年;离我国正式启动导弹计划不过4年。而美国为了这一步,花费了近10年时间。
钱学森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导弹试验成功不久,他就开始思考我国导弹事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的飞行爆炸试验。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正式建议:早日制订人造卫星研究计划。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因此被代称为"651工程"
进入80年代,他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推动了"863"计划的实施。进入90年代,他建议组建科技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张发展第四产业----科技和情报信息业,关注祖国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倡导建立精神文明学。对正在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他以一个科学家的冷静提醒:虽然开发是全面的、综合的,仍然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殷殷赤子情,拳拳报国心。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钱学森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
1991年,中央组织部把钱学森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并列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钱学森得知后彻夜难眠:"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敏锐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始终引领时代潮流,始终站在科学的最前沿,这是钱学森最显著的科学品格。
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发表《控制论》,遭到科学界的冷遇,37岁的钱学森却敏锐把握到这一理论的普遍意义,将这一新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喷气技术研究。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一书,开创了一门新的技术科学。47年来,这本著作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广为引证、参考,成为自动控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经典著作。
在美国研究火箭时,钱学森曾大胆提出以火箭助推飞机实现洲际飞行,与此后航天飞机的迅速发展不谋而合;在计算机还只是新名词的50年代,他就预见到"许多复杂的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极力主张加快研发;在能源、交通被普遍视为国民经济两大基础的1985年,他向中央领导建议,信息、通信、计算机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大力发展。活跃的思维,创造的激情,非但没有因为年事的增长而减退,反而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继系统科学后,钱学森又相继提出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的概念,试图通过对人类思维活动和人体系统的研究,探索实现人工智能、揭开人体秘密的新途径。
1990年,79岁的钱学森发表《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论文,总结系统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实现了还原论、整体论的辩证统一。
两年后,81岁的钱学森在系统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和大成智慧学,试图以人为主,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实现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古今中外、成千上万人的知识和智慧。
伟大的创造来自科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这正是钱学森不断超越他的同行,始终走在科学最前沿的"秘密钥匙"。
500多页的《钱学森手稿》,形象地折射出钱学森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从一万多页科研笔记中选取的这些手稿,一串串英文清秀流畅,一个个数学公式推导工整严密,一幅幅图表规范整洁,即使小小的等号,也标准得如同直尺画的一样。为解决薄壳变形的难题,他研究的手稿长达800多页。到500多页时,他写上"不满意!!!";问题解决后,他在装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注上"最后定稿",接着又加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的科学品格,也是他的人格风范。年轻时的他不迷信权威,曾经与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当他成为权威时,面对年轻大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也坦然接受,立即在讲义上作出修改。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从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升华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钱学森在不懈的科学追求中,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跃。
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晚年的钱学森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
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不兼任任何顾问、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钱学森推辞了一切应酬,只为能静下心来,抓紧每一分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专心工作。这是他的乐趣,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