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围魏救赵,四面楚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意思

如题所述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腹背受敌 出处: 《魏书·崔浩传》

草木皆兵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风声鹤唳 出处《晋书·谢玄传》

兵贵神速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突然袭击 出处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

神出鬼没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

所向无敌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
给我加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9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知己知彼: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腹背受敌 出处: 《魏书·崔浩传》

草木皆兵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风声鹤唳 出处《晋书·谢玄传》

兵贵神速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突然袭击 出处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

神出鬼没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

所向无敌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
给我加分吧 敬请尚赏:有些成语的意思都是可以从字面意思以组合形式理解的,成语是把一句很长的句子缩减成四个字简句,句型构思极是巧妙。

知己知彼——形容只有自己想到办法了解对方的意图才能有应对的办法对付对方。

百战百胜——意思一百次拼斗一百次都能胜利,成功的打败对方。形容所向披靡。

运筹帷幄——形容在商量对付敌方的办法。意: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意指后方决定作战的方案,一起和能人商量好在执行。

决胜千里——形容自己坐阵千里之外的营帐内都就知道此战我们必胜对手,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亦指皇帝在宫里期待凯旋。

围魏救赵——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形容包围重要的地方,其他的地方的对手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四面楚歌——形容自己处处受制与敌方,四面八方尽是被敌人包围的窘境。

草木皆兵——形容怀疑到处都是士兵在窥视自己。

风声鹤唳——形容惊恐慌张的可怕,已经是担心对方要加害自己了。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 回答者: 兎ふ竾嫒羙co | 一级 | 2011-4-11 20:33
知己知彼:【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自】:《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近义词】:了如指掌、明察秋毫、自知之明
【反义词】:心中无数、不得要领、雾里看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百战百胜:【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自】:《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示例】:项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轻用其锋。 ◎宋·苏轼《留侯论》
【近义词】: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反义词】:一触即溃、望风披靡、屡战屡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解释】: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示例】:妙算神机说子牙,~更无差。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近义词】:握筹布画、运筹决策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

决胜千里:【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示例】:东夏克平,南国底定,参谋帷幄,~。 ◎《隋书·苏威传》
【近义词】:稳操胜券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围魏救赵:【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示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典故”
最早出自于《孙子•谋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典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典故
出自于《孙子•谋攻篇》。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状态下,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生活中唯有时时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觉心,才能面对突发的事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声东击西”典故
最早出自于唐•杜佑《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意思是说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典故: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腹背受敌”典故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后来「腹背受敌」被用来形容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典故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中国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风声鹤唳”典故
前秦皇宫大殿上君臣危坐,将要商议一件军机大事。
皇帝苻坚开场直奔主题:“现在北方大局已定,南方山河锦绣,土地肥沃,却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每想到此,我就吃饭没滋味,睡觉不安稳。我想亲率大军南下伐晋,诸位意下如何?”
苻坚一双鹰眼左右扫视,大殿上一阵沉默。老臣权翼打破僵局,立身拱手道:“臣子赞佩陛下的宏图大志,相信陛下的雄才伟略,但是目前晋室有宰相谢安掌政,政通人和,上下一体,此时恐怕不是伐晋的最佳时期,请陛下三思。”苻坚心中不悦,却不露声色,等待着赞同的意见。太子属官石越壮着胆子说:“我方虽有雄兵百万,但北方士卒习于弓马,不惯水战,晋占据长江、肥水之险,我若强渡,风险太大。不如先造船只,练习水战,伺机图之。”苻坚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语气傲慢地说:“谢安能有多大本领,长江、肥水有什么了不起?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把马鞭都投入水中,江河就会断流(投鞭断流)!出兵伐晋,我意已决,勿复再议!”
公元383年深秋,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谢安让其弟谢石为都督,其侄谢玄为先锋率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先期攻占了寿阳,苻坚领8千骑兵先赶到此处,等大部队一到,就大举进攻。苻坚并非一芥武夫,也懂得先礼后兵,他派东晋归顺过来的官员朱序前去劝降,哪知朱序是假意降秦,他向谢石详细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并建议趁秦后续主力未到,发兵夺取秦军配备薄弱的东部防线洛涧地区。谢石从其计,突袭洛涧取胜并挥军进逼寿阳。
苻坚闻信大惊,急忙带苻融登上城楼了望敌情。城东肥水宽阔,烟波茫茫,影影绰绰地看到晋军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旌旗刀枪密密麻麻,心中暗暗赞赏晋军训练有素,布阵有方。他又扭头向晋军大营所在的八公山望去,薄雾之中,群峰起伏绵延,草木郁郁葱葱,西北风阵阵吹过,片片草木摇动,犹如千军万马在暗暗运动(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地说:“看来晋军在水面和山上都部署了精锐地兵力,我若不用奇计,难以取胜。”
苻坚正在大营中思考出奇制胜的办法,前锋符融风风火火地进来报告说:“刚才谢玄的使者前来传达他们的意图,与其隔着一条肥水持久对峙,不如让我军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肥水,以便速战速决。不知其中是否有诈。”符坚思忖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呵呵大笑道:“我正在苦思冥想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之法而不可得,上天给我送来一个绝妙得机会。晋军有诈,我们便将计就计,先答应他得请求,我军只需稍稍后退,引诱晋军渡河,等晋军一半登陆一半还在水中时,我们的精锐铁骑像暴风骤雨一样猛地冲杀上去,我主力再卷土而来,定能一举成功。”
于是秦兵开始后退,晋军迅速渡河。哪知秦军多是新募之卒,又驻防分散,调度不灵,一听后退,以为前方打了败仗,便慌忙逃窜。再加上朱序让一些亲信在军中高喊:“晋军追来了,快逃啊!”谢玄率军猛击,秦兵溃不成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在狼狈逃窜的途中,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逼近了,于是慌不择路,日夜奔命。秦军死伤十分之七八,符融丧命,符坚带伤逃归。
肥水之战,8万晋军击溃90万秦兵,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谢家叔侄的武功与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硕果一并留存后世。
“兵贵神速”典故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突然袭击”典故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夜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毁袁绍军粮,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作战。
建安五年十月,袁曹两军正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对峙,处于决战的关键时刻。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集中于袁军大营后方40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谋士许攸提出,曹操兵少,倾全力拒战,后方许昌空虚。若派精骑轻装袭许,则可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将其击败。袁绍皆不采纳。会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皆存放在乌巢,防备不严。若派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资,不出三天,袁军就会自行崩溃。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将军曹洪、谋士荀攸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携带柴草,人衔枚马缚口,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疾驰,沿途诈称奉袁绍令前去加强守备,骗过袁军的盘问。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袁军毫无戒备,一片混乱,至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坚持要先攻下曹军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部将张郃认为,曹营坚固,难以攻克,应全力救援乌巢,若那里粮草被焚,大家都将成为俘虏。袁绍固执已见,置鸟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不能攻克。当增援的袁军迫近乌巢时,曹操坚持拒绝部下分兵阻击的建议,严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草和车辆焚毁。曹操令割掉干余被俘士兵鼻子及所获全部牛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军将士甚为恐惧,旋即被击溃。曹军乘胜还师。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绍大军急骤崩溃,官渡战势急转直下,曹军士气大振,取得了决战胜利。
“神出鬼没”典故
像鬼神一样变化无常。比喻用兵神奇迅速;变化莫测。现常比喻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所向无敌”典故
“所向无敌”的“所向”二字,是指所到之处,“无敌”二字,是说没有对手。这句成语形容威力特大,无人能够抵敌。
《三国志》的《周瑜传》注,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三国时,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大,他曾威胁孙权把儿子送往他那里去作“人质”。孙权的主将周瑜力劝孙权不要屈服,并且鼓励孙权道;我们兵精粮足,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好条件,奋发图强,定可“所向无敌”,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为什么要把曹操认作头而把自己当作他的尾巴呢?
有一本名叫《心书》的兵书,有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所撰,书中也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它说:“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第2个回答  2011-04-16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典故”
最早出自于《孙子•谋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典故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这一典故说的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典故
出自于《孙子•谋攻篇》。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状态下,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生活中唯有时时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觉心,才能面对突发的事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声东击西”典故
最早出自于唐•杜佑《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意思是说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典故: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腹背受敌”典故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西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黄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请求借道,明元帝与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大臣们都认为:函谷关是天险,刘裕不可能破关西入,他声称要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难以预料。应该抢先发兵在黄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让他向西。明元帝打算采纳大家的意见。崔浩却持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司马休之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已经很久了。现在趁着姚兴死了,儿子姚泓能力不行,兴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刘裕必定是想攻入关中。一般来说,猛烈躁进的人,不会考虑后患。现在如果阻断刘裕西去的道路,他必定上岸向北侵略,这样反而使姚泓平安无事,而我国却招来敌人。如今我方兵马粮食都不足,不适合战争,因为一旦战争,北敌就会趁机进攻,赶去救援北方,则东州又会发生危险。倒不如将水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出兵堵住他东师之路。如果刘裕得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之恩,如果姚泓得胜,我们也不会失去救援邻邦的美名。刘裕就算取得关中,远离本土,难於固守。刘裕不能固守,最终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所以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就能坐观成败,让两虎相斗而我们坐收长远之利,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但是大臣们还是认为:刘裕如果真的西入函谷关,就会进退无路,腹背受敌,这应当不是他的目的;而且万一刘裕上岸北侵,姚泓的兵马绝对不会出函谷关来援助我们,那时我们就糟了。刘裕扬言西行,其实是想北进来偷袭我们。」最后明元帝还是采纳大家的意见,派兵阻拦刘裕,结果被打败,这时才悔恨没有用崔浩的策略。后来「腹背受敌」被用来形容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典故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中国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风声鹤唳”典故
前秦皇宫大殿上君臣危坐,将要商议一件军机大事。
皇帝苻坚开场直奔主题:“现在北方大局已定,南方山河锦绣,土地肥沃,却掌握在司马氏手中,每想到此,我就吃饭没滋味,睡觉不安稳。我想亲率大军南下伐晋,诸位意下如何?”
苻坚一双鹰眼左右扫视,大殿上一阵沉默。老臣权翼打破僵局,立身拱手道:“臣子赞佩陛下的宏图大志,相信陛下的雄才伟略,但是目前晋室有宰相谢安掌政,政通人和,上下一体,此时恐怕不是伐晋的最佳时期,请陛下三思。”苻坚心中不悦,却不露声色,等待着赞同的意见。太子属官石越壮着胆子说:“我方虽有雄兵百万,但北方士卒习于弓马,不惯水战,晋占据长江、肥水之险,我若强渡,风险太大。不如先造船只,练习水战,伺机图之。”苻坚怒火中烧,拍案而起,语气傲慢地说:“谢安能有多大本领,长江、肥水有什么了不起?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把马鞭都投入水中,江河就会断流(投鞭断流)!出兵伐晋,我意已决,勿复再议!”
公元383年深秋,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谢安让其弟谢石为都督,其侄谢玄为先锋率8万精兵迎战。秦军前锋苻融先期攻占了寿阳,苻坚领8千骑兵先赶到此处,等大部队一到,就大举进攻。苻坚并非一芥武夫,也懂得先礼后兵,他派东晋归顺过来的官员朱序前去劝降,哪知朱序是假意降秦,他向谢石详细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并建议趁秦后续主力未到,发兵夺取秦军配备薄弱的东部防线洛涧地区。谢石从其计,突袭洛涧取胜并挥军进逼寿阳。
苻坚闻信大惊,急忙带苻融登上城楼了望敌情。城东肥水宽阔,烟波茫茫,影影绰绰地看到晋军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旌旗刀枪密密麻麻,心中暗暗赞赏晋军训练有素,布阵有方。他又扭头向晋军大营所在的八公山望去,薄雾之中,群峰起伏绵延,草木郁郁葱葱,西北风阵阵吹过,片片草木摇动,犹如千军万马在暗暗运动(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地说:“看来晋军在水面和山上都部署了精锐地兵力,我若不用奇计,难以取胜。”
苻坚正在大营中思考出奇制胜的办法,前锋符融风风火火地进来报告说:“刚才谢玄的使者前来传达他们的意图,与其隔着一条肥水持久对峙,不如让我军后退一步,让晋军渡过肥水,以便速战速决。不知其中是否有诈。”符坚思忖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呵呵大笑道:“我正在苦思冥想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之法而不可得,上天给我送来一个绝妙得机会。晋军有诈,我们便将计就计,先答应他得请求,我军只需稍稍后退,引诱晋军渡河,等晋军一半登陆一半还在水中时,我们的精锐铁骑像暴风骤雨一样猛地冲杀上去,我主力再卷土而来,定能一举成功。”
于是秦兵开始后退,晋军迅速渡河。哪知秦军多是新募之卒,又驻防分散,调度不灵,一听后退,以为前方打了败仗,便慌忙逃窜。再加上朱序让一些亲信在军中高喊:“晋军追来了,快逃啊!”谢玄率军猛击,秦兵溃不成军,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在狼狈逃窜的途中,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逼近了,于是慌不择路,日夜奔命。秦军死伤十分之七八,符融丧命,符坚带伤逃归。
肥水之战,8万晋军击溃90万秦兵,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谢家叔侄的武功与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硕果一并留存后世。
“兵贵神速”典故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突然袭击”典故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夜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毁袁绍军粮,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作战。
建安五年十月,袁曹两军正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对峙,处于决战的关键时刻。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集中于袁军大营后方40里的乌巢。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谋士许攸提出,曹操兵少,倾全力拒战,后方许昌空虚。若派精骑轻装袭许,则可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将其击败。袁绍皆不采纳。会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皆存放在乌巢,防备不严。若派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资,不出三天,袁军就会自行崩溃。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将军曹洪、谋士荀攸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携带柴草,人衔枚马缚口,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疾驰,沿途诈称奉袁绍令前去加强守备,骗过袁军的盘问。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袁军毫无戒备,一片混乱,至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坚持要先攻下曹军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部将张郃认为,曹营坚固,难以攻克,应全力救援乌巢,若那里粮草被焚,大家都将成为俘虏。袁绍固执已见,置鸟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不能攻克。当增援的袁军迫近乌巢时,曹操坚持拒绝部下分兵阻击的建议,严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草和车辆焚毁。曹操令割掉干余被俘士兵鼻子及所获全部牛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军将士甚为恐惧,旋即被击溃。曹军乘胜还师。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绍大军急骤崩溃,官渡战势急转直下,曹军士气大振,取得了决战胜利。
“神出鬼没”典故
像鬼神一样变化无常。比喻用兵神奇迅速;变化莫测。现常比喻行动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语出《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所向无敌”典故
“所向无敌”的“所向”二字,是指所到之处,“无敌”二字,是说没有对手。这句成语形容威力特大,无人能够抵敌。
《三国志》的《周瑜传》注,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三国时,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大,他曾威胁孙权把儿子送往他那里去作“人质”。孙权的主将周瑜力劝孙权不要屈服,并且鼓励孙权道;我们兵精粮足,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人心安定,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好条件,奋发图强,定可“所向无敌”,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为什么要把曹操认作头而把自己当作他的尾巴呢?
有一本名叫《心书》的兵书,有人说是三国时诸葛亮所撰,书中也有“所向无敌”这样的话。它说:“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第3个回答  2011-04-11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回答者: woaibeilu | 十二级 | 2011-4-7 17:35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回答者: 樊广中 | 十五级 | 2011-4-7 17:37
知己知彼: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回答者: fyt1356 | 一级 | 2011-4-7 18:51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百战百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决胜千里: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声东击西: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也指陷入困境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腹背受敌 出处: 《魏书·崔浩传》

草木皆兵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风声鹤唳 出处《晋书·谢玄传》

兵贵神速 出处《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突然袭击 出处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

神出鬼没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

所向无敌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
给我加分吧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7 19:41
比如陷入苦尽 回答者: 大鱼儿小 | 一级 | 2011-4-7 22:10
敬请尚赏:有些成语的意思都是可以从字面意思以组合形式理解的,成语是把一句很长的句子缩减成四个字简句,句型构思极是巧妙。

知己知彼——形容只有自己想到办法了解对方的意图才能有应对的办法对付对方。

百战百胜——意思一百次拼斗一百次都能胜利,成功的打败对方。形容所向披靡。

运筹帷幄——形容在商量对付敌方的办法。意: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意指后方决定作战的方案,一起和能人商量好在执行。

决胜千里——形容自己坐阵千里之外的营帐内都就知道此战我们必胜对手,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亦指皇帝在宫里期待凯旋。

围魏救赵——这是一个经典的故事,形容包围重要的地方,其他的地方的对手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四面楚歌——形容自己处处受制与敌方,四面八方尽是被敌人包围的窘境。

草木皆兵——形容怀疑到处都是士兵在窥视自己。

风声鹤唳——形容惊恐慌张的可怕,已经是担心对方要加害自己了。

请你视情况评定我的作品。

[(美丽字)] 回答者: 孤傲侠士 | 九级 | 2011-4-7 22:13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
第4个回答  2011-04-09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算筹,引申为策划;帷幄:军队的帐幕。
决胜千里: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在军帐里思谋作战方法,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即: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胜券在握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风声鹤唳---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