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技巧读后感钱歌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书名:nbsp;翻译的技巧nbsp;nbsp;作者:nbsp;钱歌川nbsp;nbsp;nbsp;出版社:nbsp;商务印书馆nbsp;nbsp;nbsp;类别:nbsp;nbsp;nbsp;nbsp;出版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印刷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上书时间:nbsp;2004-04-21nbsp;nbsp;nbsp;开本:nbsp;32nbsp;nbsp;nbsp;页数:nbsp;674nbsp;页nbsp;nbsp;印张:nbsp;18.25nbsp;nbsp;nbsp;开本:nbsp;nbsp;nbsp;nbsp;装订:nbsp;精装nbsp;nbsp;nbsp;你自己试试这个链接:在网上慢慢找应该能够找到。

———————————————————————————《翻译的技巧》选段欣赏:目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二nbsp;约定俗成万物名nbsp;nbsp;nbsp;五nbsp;佛经的翻译方式nbsp;nbsp;nbsp;七nbsp;直译和意译举例nbsp;nbsp;nbsp;八nbsp;译文第一要通达nbsp;nbsp;nbsp;九nbsp;首先要了解原文(节选)nbsp;nbsp;nbsp;十二nbsp;两国语义不尽同nbsp;nbsp;nbsp;十三nbsp;在动手翻译之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现存有三千多种语言,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语言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类,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就发生了翻译的问题。人类由单有语言进化到有文字的程度,其间必然经过极其悠久的岁月,至今世界上三千多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文字的仍为极少数,这并不是说有的民族产生得较迟,所以文字也发达很迟,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进步很慢,文化水准很低的缘故。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代表民族的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水准的低落可想而知。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的文字有三种:一为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二为埃及的图书文字,三为中国文字。所有人类的文字,虽则都是由图书演进而来,然而并非出自一源。

于是发展出彼此极其不同的文字来了,如中国的文字为注音文字,西欧的文字为拼音文字,这已经在系统上大有不同,判然二物,即是那些有亲族关系的文字,如日本、高丽、安南、乃至古代的契丹、女真、西夏,都采用了中国文字,或至少是和汉字有不少的关系,但发展的结果,也多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字,如日本文看上去虽则满纸汉字,然而我们中国人要了解它,也大不易。不要说外国,那怕是在一国之内,文字也不尽同,我国直到秦朝的李斯,实行“书同文”,才算是把中国的文字统一了。

nbsp;nbsp;nbsp;同一国的文字,如果不统一的话,也是需要翻译的;外国的文字,那怕是汉字集团,如上述的日本文及高丽文,我们如不经过翻译还是不能了解的。说话固然不能了解,就是写成文字也和我们的大有出入。

所以说话需要翻译,文字更要翻译。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到处都是不同种族的人,说着各自的母语;就同是华族,也说福建、广东、潮州、海南、三江各地的方言,互相不能达意,就得有人通译。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

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话语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

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nbsp;nbsp;nbsp;通译因无记录可留,自无史实可考,等到有记录时,已经到了翻译的阶段,至少是有一方面的记录,把当时由通译口头传述的话,用文字记下来了。如中国从事翻译的工作,而留下有记录可考的,是三千年前的周代。

“礼记”的“王制”上说:nbsp;nbsp;nbsp;“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nbsp;nbsp;nbsp;等到公元一百五十年的时候,即汉末的桓帝的朝代,所翻译的佛经,流传至今还在。“隋书”的“经籍志”上说:nbsp;nbsp;nbsp;“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解通。”

nbsp;nbsp;nbsp;这似乎是“翻译”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在汉以前只称“译”。nbsp;nbsp;nbsp;“礼记”上说:“北方曰译”,只用一个“译”字。

因为 *** 大半与北方的外族。
2.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怎么样
重版补记 这本小书问世以后,竟意外地引起学术界一些朋友的注意,使我感到颇为兴奋。

首先是南洋大学的同僚,年轻的史学家曹仕邦先生的来信。他提出好一些读后感,其中有一条是最有意义的,可供爱好或从事翻译的人参考或研究,所以我转录在此,并附我本人的答复,以待博雅君子的核定。

“原书一二四页至一二五页‘二竖故事的试译’文中,先生将‘余得请于帝焉矣’句中的‘帝’,译作the late king,后学觉得似宜改用lord一字来译较好,原因有二: (a)春秋时代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帝’。至于秦、齐互称东、西帝,是战国末年的事,即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才发生的。

所以这里说的‘帝’,可能是指‘天神’,‘上帝’而言。 (b)先生已经指出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文,因此我觉得利用它的含糊特性来翻译,似乎更要圆通些。

英文的lord,既可作‘上帝’解,也可作‘大人’解,所以在此为‘天神’固可,为‘先王’亦无不可。” 曹先生提出的这种高见,给了我在翻译时选辞拣字上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我当时执笔翻译那句古文时,也曾为得在emperor,king,ruler,duke,lord诸字间加以抉择而有所迟疑,最后采用了king,是根据下面两条规律来决定的: (1)卒葬曰帝。

(见《大戴礼·诰志》) (2)措之庙立之主曰帝。(见《礼·曲礼下》) 意即一位国君,在生为公为王,死后便可称之为帝。

如果在生是称帝的,死后则称先帝,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先帝创业未半”之类。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曹先生虽未尝从事翻译,却有这种翻译的精神,值得佩服。

因为他提出异议,我才有机会说出我翻译那一个字时的苦心,为那些不假思索随意照字面翻译的人树立一种楷模,以期减少翻译上的错误。 在同一文中王叔岷先生也曾告我,“公疾病,求医于秦”句中的“疾病”作“疾甚”解,幸亏我译为suddenly fell ill(一听就病倒了),意思相差不远,虽没有用serious一类的字眼,但后面说景公已病得神智不清,其病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此外,新加坡文学界的元老连士升先生,也在报端写了一篇《海滨寄简》,专谈读了《翻译的基本知识》一书后的感想,可视为一种书评,现节录一部分如下: 谈到翻译,你可以说是斫轮老手,本质上,你是个作家,在散文作家里你有一定的地位。你精通英文和日文,在分析和了解上,绝对不成问题。

此外,你有几十年翻译的经验,乐此不疲,越运用越纯熟。加以多年来,你在各大学里,所担任的多是翻译的课程,熟能生巧,心得自然比较一般畅晓两三种语文的人多得多。

因此,当我没有拜读大著以前已经有了信心,读完之后,更觉得名不虚传。 说来实在不容易,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累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只因你对于翻译很有兴趣,所以你才能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来研究和传授翻译。翻译家不但是本国文字的作家,而且是外文的爱好者。

在没有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对于原文有深刻的了解,要达到这目的,各种字典、辞典,以及有关问题的参考书,必须齐全。你很幸运,几十年来都在大报馆、大书局、大学校工作,公共图书馆的设备,大可补充个人藏有不足的地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一个作家或翻译家多么努力,假如没有得力的工具,他的工作效率将大为减低,甚至根本没法子进行。

一个人最怕自视太高,唯我独尊,对于别人的成就,根本不放在眼内。你是充分了解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略的人,因此,你时常研读各著名翻译家的作品,看看人家的优点在哪儿,缺点又在哪儿,然后取其精华,删其芜杂,以便树立自己的翻译方法。

的确,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一种原文,百人译出,尽不相同。有的对原文的了解不够深刻,有的对于有关学问完全外行,有的要做急做章,不免流于疏忽,有的中文太差,译出来的东西,比天书还难读,诸如此类的事情,时常可以见到,在这儿,研究翻译,尽量采用别人的长处,如发觉别人翻译有错误,就应以“哀矜勿喜”的态度,提高警惕,免得重蹈覆辙。

其实,谈理论并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证明你的确是个行家。

在第九章“首先要了解原文”里,你特地选出五十字,注明同一字而英美的意义不同。举一反三,聪明的读者不难了解同一文字,而含义却是那么歧异。

这会提醒他们以后阅读书报,尤其是把笔为文,须加倍小心。 你幼时在故乡打好巩固的中文基础,后来留日,又留英,长期的努力,使你在中、日、英三种语文上,达到优游自得的乐趣。

因为你学了日本学术界勤学苦练的功夫,对于外文的进修,多是脚踏实地,所以在翻译和写作上,绝对不成问题。这两三天来,我细心研读揣摩你的“二竖的故事试译”,这才了解你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实在高明。

你把《左传》一段古文,先译成浅近的白话文,再译成琅琅可诵的英文,这一套真实的功夫,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

作家只须精通一。
3.钱歌川的简介
钱歌川简介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

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

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

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4.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

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

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

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

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5.孔融让梨小古文翻译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世说新语笺疏》::“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6.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

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