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贝的父母,总是会遇到: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的,自己就也想要,不买就各种撒泼打滚,劝都劝不住,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家长觉得很为难,一方面是害怕满足了孩子,会让孩子产生攀比心,一方面物质水平和生活条件能够满足孩子的一些生活需求,觉得还是满足孩子吧,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
每个宝宝都是有好奇心的,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面对好吃的,好看的都会充满好奇感。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会在孩子提到什么,要什么,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孩子。于是,就会出现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自己又特别喜欢,就会让父母给自己买。在孩子的观念里,自己喜欢的,父母就会满足自己,这是父母长期以来一种有求必应的方式下养成的。
当孩子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要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不要压制而要疏导。父母的压制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就会更想要得到。因此在孩子想要东西的时候,可以温和的提醒他,是她回忆起曾经吃过和玩过的某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对于别人手里东西的强烈要求。
2、对孩子的一些需求进行延迟满足。从道德意义上讲,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自律行为。由于宝宝年龄比较小,所以他的自控力是需要家长去帮忙培养的。延迟满足,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的去控制孩子内心的欲望,只是为了培养孩子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而获得长远利益的一种能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家庭育儿亲子顾问。17年专注教育,助力家庭幸福!
这是一个关于溺爱的满足和界限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溺爱型的家长,他们是属于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风格,其中的表现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小到各种小零食小玩具,大到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这些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就可以给什么,物质上绝对的无条件满足。这也会让孩子不知道界限在哪里,总觉得我提要求就可以被满足,所以这些要求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有一个小朋友就是在物质上被随意满足的环境下长大,到了小学看到别人有手机,他也想要马上就给家里人提要求,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开心立刻就满足了孩子。这些表面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但是随着这种没有原则底线的养育方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知道行和不行到底区别是什么,他只是知道他的要求不被满足就是不可以。
所以,回到提问中,电动车是否是家庭需要的东西要和孩子沟通,而不是取决于别人有的就要什么。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语是否为了引导孩子,常常用比较的方式,这也会让孩子形成和他人比,而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
(露宏,儿童心理学专业亲子讲师;微信公众号:qzjslh,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孩子看见别人要什么,也想要,一方面是受父母,家人的影响,孩子可能见到父母间的互动,比如老公,我想要买个新口红,或者老公,我同事新买的手机特别快,我的特别慢,咱换一个吧等等,孩子有样学样,也向父母要东西。
二,可能就是孩子的愿望,比如孩子觉得坐电动车能更快到家,觉得自己的父母骑着自己行车很辛苦。
三,父母以前纵容过孩子要东西,使孩子养成了习惯,要东西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膨胀。
四,孩子觉得新奇,比如孩子没坐过电动车,觉得骑电动车特别酷,很快就超过自己没有影了。
建议,不要打压孩子,先接纳孩子的心理,再引导孩子明白这个东西是不是以真的需要。比如问孩子买电动车是为了什么,是想快点回家,可是家里以前买过,但是被人偷了,或者骑车摔了跤,再也不敢骑了。要掌握一个原则,必须的东西,多贵都买。不必须的东西,再便宜也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