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岳大战钦安殿” 你了解多少?

如题所述

天日昭昭
  这是岳飞在诏狱里从牢头那里听说赵构要杀他,向苍天发出的一声哀嚎,同时也是在向赵构表白心迹。
  “天日昭昭”就是老天爷看得见。岳飞的一声呐喊是向赵构表白说,万岁,臣知道错了,臣有罪。但臣确实没有叛逆之心啊,老天爷都看得见!
  在古代王朝,臣子犯了任何罪皇帝老儿都能赦免,唯独一项大罪不能,那就是叛逆。“叛逆”,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反革命、叛国罪。这一大罪一旦安在谁身上他将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比如说秦桧、比如说林彪)。历朝历代的那些政治斗争中要想把谁彻底打倒,就必然罗织这一罪名。否则,其他罪名即便把他搞掉了,哪怕是充军发配都不管用,一旦皇帝老儿哪天想起他了又官复原职了。譬如严嵩父子,就是用叛逆罪先搞掉严世蕃,最后才搞掉严嵩的。这也就解释了岳飞的那些不屑子孙为何要极力维持对秦桧的“罪名” 投降派、卖国贼),以历史定论为由,不容他人辩驳了。  很多人从“天日昭昭”中得出岳飞死得很冤枉,其实这是误解。岳飞被杀,并不冤枉只是死得可惜;但并非不能杀。说“可惜”的意思是说纵观大宋王朝在320年的时间里很少诛杀大臣,尤其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而岳飞却死了。  岳飞即使没有叛逆罪也还有其它罪——1.抗旨不尊,而且是屡屡抗旨;2.指斥乘与(辱骂领袖);3.违反军纪(淮西战役坐观胜负,致使宋军先胜后败,失去了最好的抗金、北伐机会);4.阻碍军事改革(赵构收三大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制)。这些罪名放在任何一个朝代岳飞都是死罪,尤其是朱元璋时代更是杀无赦。看看徐达、看看蓝玉,这俩人物哪一个不比岳飞厉害?当然,放在宋朝却可以不杀但要看态度。很显然,岳飞的态度并不好,结果已知。
  宋孝宗亲政后把岳飞给平反了,也把岳飞家人放了出来。许多人都在说:“看看,我讲是冤案吧?皇上都给平反了(那时赵构还在)!”这些,都是误解。
  新皇帝登基,要大赦天下。这在中国历代王朝里都在这么干,这招并不新鲜。因为中国的王朝历来都是号称以“仁孝治天下”的,新皇帝上台要施恩泽于天下,君民同乐。
  宋孝宗把岳飞家人放出来的同时也把蔡京、童贯的家人放了出来,你不能说蔡京和童贯这两个 就是无罪的吧?
  把岳飞平反有两层意思:1.还岳飞一个人情,毕竟岳飞曾建议赵构立储(就是这小子),遭到了赵构的痛骂,吓得冷汗透背;2.新官上任三把火,宋孝宗想雄起一把,计划北伐。不想活在赵构的阴影里,更不愿成为一个傀儡。
  北伐就要扯一面大旗,就要鼓舞斗志,就要抓住民心,就要为岳飞平反。
  宋孝宗在为岳飞平反诏书里怎么说?“……然岳飞坐事以殁(没),罪无可赦。”就是说在这份诏书里宋孝宗还是承认岳飞是有罪的。那他平的又是哪门子的反呢?这不是矛盾吗?平的是叛逆罪。就是说宋孝宗中央政府发文布告天下,岳飞没有犯叛逆罪(也就是岳云、张宪这俩小子为了逼赵构恢复岳飞被剥夺的兵权而搞的假谋反。由于查无实据,秦桧才说莫须有),但其他罪还是有的。
  这从秦、岳二人死后的谥号上我们就能看得明白。说起二人的谥号还真有点意思,这里不妨多说几句。
  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秦桧的谥号为“忠献”,份量很重。“忠献”,即忠且献;“忠”是忠心耿耿,“献”是为国家献身(这样看来秦桧还真就没有卖国)。
  岳飞的谥号为“武穆”,份量一般。赵构不是说过“精忠岳飞”吗?怎么死后连个忠字都舍不得给啊,比如说叫“忠武”或者叫“忠穆”不好吗?好啊,怎么不好?但老大不给啊!
  那么,“武穆”又是啥意思呢?“武”指的是岳飞是武将。(这不是废话吗,谁不知岳飞是武将啊?那秦桧还是文官呢,为何谥号里没有“文”字呢?曾国藩的谥号不就是“文正”吗?(因为忠献二字很重了已经承受不了太多的份量了)。
  “穆”有两个意思。一是恭敬,严肃;二是温和,和畅。岳飞对上司恭敬吗?没有。无论是张所、杜充还是王彦还是后来的张浚、张俊,以及秦桧和赵构。除了前期对赵构还有一点恭敬外其他都免谈。岳飞温和吗?性格执拗,脾气暴躁。严肃倒是真的,而且刚正不阿。
  既然岳飞既不恭敬也不温和干嘛他的谥号里有这个意思?历来中国在做“宣传”这篇大文章的时候,从来就是缺少什么就要强调什么。正因为岳飞的谥号里没有恭敬与温和才要强调之。前面“谥号”的名词解释里怎么说?评定褒贬,寓含善意。就是说岳飞你不是不恭敬不温和吗?我们希望并善意地认为你是恭敬的、温和的。
  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谥号让岳珂耿耿于怀而且一直耿耿于怀。在此后的日子里岳珂也一直在为岳飞更改谥号“忠武”奔波忙碌,但一直也就没有成功。于是化悲痛为力量,立志笔端、著书立说。于是成就了两部漏洞百出,充满溢美与夸张之辞的《鄂国金佗粹编》、《鄂国金佗续编》。以后的《宋史》就是在这两部伪书上胡编乱造的,不真实,无权威。
  因此,我们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也只是减少了一项叛逆罪,其他罪名还在。岳飞死得并不冤枉,大宋王朝对岳飞的判决是罪名确凿的。赵构杀岳飞就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岳飞死后,金兀术祭拜岳飞
  这是真的,并不夸张。金兀术祭祀岳飞有两层意思,一是武将之间的惺惺相惜。二是一个胜利者对一个失败者的居高临下并夹带着一种光明磊落。
  还有隐晦的第三层意思,拜谢岳飞的“救命之恩”。
  说隐晦,是指有点儿不能明讲;“说救命之恩”应该没人承认,所以要打引号。但客观上就是如此。有点荒唐吧?
  金兀术为了促使宋朝尽快和谈,趁宋朝君臣在主战、主和争论不下的时候决定乘机突袭庐州(合肥)。即是向宋朝施压同时顺便也把两败顺昌的仇给报了。
  赵构看到了这是一个有利时机。往小了说,如果小胜,那么也好在谈判中占取主动不至于多赔银子多割地;往大了说,如果能够大胜、甚至全歼金兀术,那么国运开光,抗金事业就取得了辉煌胜利,大宋王朝的历史就会改写。
  然而,由于岳飞的骑兵迟迟不到,致使没有金国骑兵的机动性强的宋军先胜后败,而且败得很惨!让赵构恢复大统的美梦彻底泡汤。在这场战役里,仗打了月余,岳飞楞是没见到金兵的影子。这也是岳飞被杀的主要原因(拥兵自重、坐观胜负,破坏抗金大业。由一个铁杆的北伐志士一下子变成了破坏抗金事业的国家罪臣)。
  有人说,这是在黑岳飞。就算岳飞及时赶到 就能保证全歼金兀术?  诚实说,不能保证。但 同样要问你一句,金兀术单兵突进,跑到了大宋的自家门口,赵构调五路大军尚且没把金兀术怎么样,你还好意思说什么如果岳飞不死,北伐成功云云,这不是扯 吗?  赵构同志也就想,如果说靖康年间军队不打胜仗那是因兵力太弱,那现在兵强马壮了,怎么还不打胜仗呢?这就是武将权力太大,拥兵自重,相互掣肘;不能统一指挥,协调配合。而岳飞就是这一极端的例子。
  守规矩,打胜仗。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步调一致就必须中央统一指挥,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制,就必须收三大将兵权,就必须依法治国,从严治军。
  因此,岳飞就必须死!
  淮西战役,岳飞磨洋工,坐观胜负。主观上是因为赵构没把指挥大权交给他而是给了张俊生闷气,而他又不想被张俊支使。这就酿成了参天大祸。实际上他也不是想去报复谁,只是生生闷气而已,但在客观上确实放了金兀术一马,致使大宋王朝北伐抗金已变得不可能。
  由于极端的性格缺陷导致了岳飞一不留神变成了北伐抗金的破坏分子,又顺便成了金兀术的救命恩人,大金王朝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
  因此,金兀术就要祭拜岳飞,全金国都要祭拜岳飞!
  

第2个回答  2017-10-17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一句确实是金兵所喊。
  南宋绍兴十年春,顺昌(阜阳)战役,刘锜两次大捷。金兀术吃了兜头两棍、气急败坏,只好跑到郾城(漯河)撒野。
  由于刘錡不计前嫌事先向岳飞通报了敌情并传授破敌方法,让岳飞没费吹灰之力小胜了一把。这令金兀术暴跳如雷,决心合精兵十五万吃掉岳飞,并在颍昌(许昌市)与临颍(许昌县)把岳飞与张宪、岳云军分别包围在这两座城中。
  战事吃紧,危机四伏。为了扭转战局,张宪与岳云一次趁夜间突袭,在混战中砸死了金兵首领夏金吾(据说是金兀术女婿)又小胜了一局。
  临颍战胜的消息大大鼓舞了岳家军的士气,他们决心打通两城之要道合兵一处。然杨再兴带领的三百余骑全部战死于小商河让三军大为震动(杨再兴武功之高强在岳家军中仅次于岳飞),而张宪岳云在临颍小胜了一局后又被人多势众的金兵打回了城里,这让岳飞彻底放弃了乘胜追击的念头而采取守势以免遭全歼。
  金兵围歼而不得、攻城又不能,只好在城外叫骂以激将法刺激岳飞出战。然岳飞为保全众官军只能忍辱负重(这一点与诸葛亮为了激将司马懿出战采取的方式相同)。
  从战术上讲,岳飞这样做无可厚非。宋军以步兵为主、守城见长;金兵以骑兵为主、野战为上。无论金兵的叫骂刺激还是岳飞的慎重守城,双方都是在扬长避短。虽说岳家军也有骑兵万骑(也只剩8000了),由于分散于其他各军,再加上杨再兴战死;张宪、岳云被困(此三者是最会带骑兵的),更无人去做出头鸟了。
  宋、金双方僵持不下,加上天气转热金军中又起瘟疫,只好仰天叫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悻悻而归。岳飞在众将士的力劝下也只好退军(并非赵构十二道金牌招回)。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说一座大山我大金铁骑都能搬得动,但就是岳家军龟缩在城里俺奈何不得,这才是它的真正本意(那当然,岳家军赵构都调不动, 金兀术何许人也?)。金兀术一记铁拳打在了一堆棉花上,只好不情愿地无功而返、撤军回卞(金兵的大本营在汴梁)。因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金兀术围歼岳家军而不得所发出的一句戏谑与谩骂。千万不可当作是在赞美咱岳家军啊,丢人啊!
  坊间有句话:“人家骂你,你都听不懂!”是了。人家骂你听不懂也还没关系,关键是你还要不懂装懂并沾沾自喜且广而告之,那就贻笑大方了。 
 若岳飞不死,大金危矣  据说这在金国有许多人都说过;金兀术也说过。这句话也经常被挺岳派引以为荣、以此来说明岳飞死得可惜、大宋王朝错过了一次伟大复兴的机会。  金兀术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在赞美岳飞有多大能耐,直接率军北伐把大金灭了。
  由于岳飞很不听话,对赵构尚且屡屡抗旨,绍兴和议即使谈成但能否按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第一次宋金和议后,金兀术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而是撕毁文书对大宋发动突然袭击。于是金兀术担心他能做到的事岳飞同样能做的到。你也许会说,撕毁就撕毁呗,不执行就不执行了嘛,打就是了!你金兀术还担心岳飞不听话干嘛,说来说去你不还是怕咱老岳吗?
  金兀术是金朝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这是历史定论;而岳飞不是。他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时,金国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由于大宋的瞬间崩溃让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国土迅速扩大,再加上大辽的覆亡及夏朝的臣服,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金国在短时间里很不适应,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起来。奴隶社会的落后文明和极差的治理水平不可能带来一个崭新的和平局面,本民族只占少数部分的女真人对这个新国家有点儿无所适从。辽、夏的鹰视狼顾、南宋的步步紧逼、北方蒙古的趁势崛起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民起义,将金国陷入了一个危机暗藏、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大金王朝最高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北方的蒙古才是它的劲敌。因此,只有把南宋这个邻居给“安抚”住了,大金才能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蒙古。而南宋能否被“安抚”住关键就在于要拔掉岳飞这颗钉子。这也就解释了金兀术为何要用杀岳飞来换取和谈。
  也就是说岳飞不死,他有一天会把大宋王朝绑架在北伐的战车上与金国死磕。一旦金国势弱又将导致宋、金、辽、夏四国争雄的惨烈局面,而北方的蒙古趁势崛起。大元王朝将会提前100年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说,“岳飞不死”不是说他有多能耐,金兀术怕他打到黄龙府了;“大金危矣”是说四国争战相互损耗,最后被蒙古渔翁得利。
  赵构看得更清楚,那就是还有军阀的崛起。东汉是怎么灭亡的?汉献帝昏庸无道吗?汉献帝满足现状了吗?外族入侵中原了吗?都没有。可偌大的汉家江山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况且,那些口口声声匡扶天下的又哪一个不是大汉的臣子呢?这样理解并不是说岳飞就是这样的人。但是打到最后,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方腊?就算最终国家统一了,但那个天下还会姓赵吗?诸葛亮把蜀汉拖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最先灭亡的吧!
  政治家就是政治家,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并非是尔等小民所能理解的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