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里,和珅和乾隆对了什么诗让和珅三年内连升九级?

如题,我只记得乾隆说:“山山水水。。。”,而和珅回:“情情景景。。。”

崛起:和珅连升三级的秘诀

第一种说法: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记闻》中的记录:
一天,乾隆正在颐和珅园里面,坐在车舆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s )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这话出自《论语》,兕指雌犀牛。大意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跑出来了,珍藏的上好的东西被毁坏了,是谁的责任?
可侍卫们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他们只知道皇上生气了,谁还敢说话呀。这时,和珅 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 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
乾隆不料有人应声答话,就问和珅 道:“想你一个仪卫差役,却也知道《论语》,你念过书吗?”和珅 恭恭敬敬地回复皇上,说自己曾经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
乾隆一听大喜,眼见和珅 不仅长得一表人材,而且还曾经是官学的学生,有心考他一考,就说:“你且说说《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意思?”
这正是和珅 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他平日的攻读,此刻终将派上用场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说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起则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妾心。如此,于国于都,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之以威力,防微在渐,不然,就真正是‘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了。”
又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珅 随侍在侧。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不久看不清手中的《孟子》上朱熹的注解了。因为朱熹的注解是用小字排在《孟子》的原文之下的。乾隆就对和珅 说:“和珅 ,去拿灯来,这行字,朕看不清了。”
和珅 躬身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
乾隆又说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了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和珅 不假思索,朗声背道:“吉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薜,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王典到哉!’世之谓也。”和珅 一口气将朱子的注疏背了下来。
乾隆等他背完,说:“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
于是,乾隆背文,和珅 背注,君臣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背了许久。
乾隆一见,和珅 这样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朝中所有的大臣中间,尤其是在所有的满大臣中间,简直太不可多得了。
您想想,当时的满洲人入关已经一百多年了,真实的说,他们已经不再是马上民族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汉民族的东西,像和珅 这样如此精通汉人文化的满洲人简直太少了,太不可多得了。
而当时的汉人呢,他们在文学修养上似乎略胜满洲人一筹,但是,在武功征战上还是要差一些。
在同等条件下,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朝的皇帝能不重用和珅 这样文武双全、工作能力极高、聪明且胆识过人的满洲人么?
于是乾隆立即升和珅 为御前侍卫(贴身保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分享到

一键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云收藏

人人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