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三光政策”:

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

“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日语:北支那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

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日军在其作战命令中一般使用“烬灭作战”(日语:烬灭作戦)等术语。这一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的策略,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三光政策”的历史背景: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八路军敌后抗战活跃的华北地区,由于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相反,在八路军的广泛打击下不断遭受损失,极大地动摇著日军的殖民统治并牵制着其兵力的调度。

为此,穷凶极恶的日军对我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一遍一遍地扫荡的时候,竟然迁怒于人民群众。

扩展资料

日本推行“三光政策”的目的:

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是为了达到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罪恶目的。1941年7月10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改任日本军事参议官,冈村宁次接替其职。他到任后即提出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堡垒政策以及在大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 (日本侵华政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0

日本对中国实行三光政策是:杀光,烧光,抢光。

1、日本推行三光政策的目的:为了达到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罪恶目的。

2、日本推行三光政策的原因: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敌后抗战活动活跃的华北地区,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八路军游击战的广泛打击,使日军不断遭受损失,这极大地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并牵制了其兵力的调度和使用。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

3、日本推行三光政策的人物: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后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扩展资料

据统计,1941年至1942年的两年间,华北日军组织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扫荡132次,1万人至7万人的大扫荡就达27次之多,有时在同一地区反复扫荡3至4个月。扫荡的伎俩更是五花八门,诸如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纵横清剿,反转电击,辗转抉剔,梳篦清剿,拉网合围,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

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替多田骏出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扬言“要在4个月彻底消灭华北的共产党和八路军”。为此他纠集日军5个师团、6个混成旅团的大部和伪军共7万余人,用其在朝鲜和东三省的“剿共”经验,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

日军在扫荡中惨无人道地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多起惨案,甚至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古北口的长城沿线,制造了东西长350余千米、南北宽40余千米的无人区。如1941年1月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一次集体屠杀群众1300余人,焚烧房屋千余间。1942年5月至7月,在对冀中区的大扫荡中,日军残杀伤害群众高达5万多人。

三光政策给华北抗日根据地带来惨重的损失,最困难时根据地面积缩小1/3,冀中、冀南、冀鲁豫、鲁中、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变成了游击区,有的还变成了敌占区,人口也由5000万锐减至2500万,八路军由40万减至34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日本侵略军“三光政策”形成始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03

“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日语:北支那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

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日军在其作战命令中一般使用“烬灭作战”(日语:烬灭作戦)等术语。这一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的策略,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敌后抗战活动活跃的华北地区,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八路军游击战的广泛打击,使日军不断遭受损失,这极大地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并牵制了其兵力的调度和使用。

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

扩展资料

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是为了达到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摧毁抗日根据地的罪恶目的。

日军在我华北地区推行"三光"政策,把无数的城市和农村变成了废墟,无数的财富宝藏被洗劫一空,无数的生灵遭涂炭,连儿童也饱受战争之苦。后来冈村宁次曾在回忆录中说,“三光”是歪曲他的“不烧,不杀,不奸”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政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三光政策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

“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日语:北支那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

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

日军在其作战命令中一般使用“烬灭作战”(日语:烬灭作戦)等术语。这一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的策略,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缘由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敌后抗战活动活跃的华北地区,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八路军游击战的广泛打击,使日军不断遭受损失,这极大地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并牵制了其兵力的调度和使用。

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

在扫荡中,日军实施了所谓的”烬灭作战"。"烬灭",就是烧尽灭绝,烧光杀绝的意思,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扩展资料:

1、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可谓是“三光政策”的始作俑者。而将其“发扬光大”的则是号称日本“三杰”的老牌侵华头子冈村宁次。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替多田骏出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扬言“要在4个月彻底消灭华北的共产党和八路军”。

为此,他纠集日军5个师团、6个混成旅团的大部和伪军共7万余人,用其在朝鲜和东三省的“剿共”经验,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其规模之大、频率之高、手段之狠毒,都是空前绝后的。

2、日军在“扫荡”中惨无人道地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多起惨案,甚至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古北口的长城沿线,制造了东西长350余千米、南北宽40余千米的无人区。

如1941年1月,日军血洗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一次集体屠杀群众1300余人,焚烧房屋千余间。1942年5月至7月,在对冀中区的大“扫荡”中,日军残杀、伤害、抓走群众高达5万多人。当时的华北地区,呈现出“无村不戴孝,处处是狼烟”的惨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光政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2-08

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日语:北支那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

扩展资料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8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

2、潘家峪大扫荡: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

3、“七一三部队”: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光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侵华战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