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沉陷观测

如题所述

1.观测点的布设

变形观测的第一步工作是设置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和正确地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这与建筑物的大小、荷重、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说,在民用建筑中是沿着房屋的周围每隔10~20m设立一点;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布置观测点。当房屋宽度大于15m时,还应在房屋内部纵轴线上和楼梯间布设观测点。在工业厂房中,除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设立观测点外,在最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如设备基础、柱子基础、伸缩缝两旁、基础形式改变处、地质条件改变处等也应设立观测点。高大圆形的烟囱、水塔或配煤罐等,可在其周围或轴线上布置观测点,如图13-1。观测点的标志形式,如图13-2和图13-3。

图13-1 观测点布设

图13-2 观测点标志(墙面)

图13-3 观测点标志(基础)

2.观测方法

(1)水准点的布设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埋设在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进行的,应从水准点的稳定、观测上的方便等方面考虑合理地埋设一些水准点。为了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水准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一般至少埋设三个水准点。它们应埋在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压力范围之外;锻锤、轧钢机等震动影响范围以外;离开铁路、公路和地下管道至少5m;埋设深度至少在冰冻线以下0.5m。水准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不应大于100m),以便提高沉降观测的精度。

(2)观测时间

一般在增加较大荷重之后(如浇灌基础、回填土、安装柱子和厂房屋架、砌筑砖墙、设备安装、设备运转、烟囱每增加15m左右等)要进行沉降观测。施工中,如果中途停工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当基础附近地面负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以后,或者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竣工后要按沉降量的大小,定期进行观测。开始可隔1~2个月观测一次,以每次沉降量在5~10mm以内为限度,否则要增加观测次数。以后,随着沉降量的减小,可逐渐延长观测周期,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3)沉降观测

所谓沉降观测实质上是根据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定期进行水准测量,测出建筑物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下沉量。

水准点是测量观测点沉降量的高程控制点,应经常检查有无变动。测定时应选用DS1以上的精密水准仪往返观测。对于连续生产的设备的基础和动力设备的基础,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地基土质不均匀的重要建筑物,往返观测水准点的高差,其较差不应超过

(n为测站数)。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同时应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点的高程,以便保证精度。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水准尺离仪器的距离不应超过50m,并要用皮尺丈量,使之大致相等。测完观测点后,必须再次后视水准点,先后两个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对一般厂房的基础和构筑物,往返观测水准点的高差较差不应超过

;同一后视点先后两个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2mm。

3.成果整理

沉降观测应有专用的外业手簿,并需将建(构)筑物施工情况详细注明,随时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基础的长度、宽度与高度;挖槽或钻孔后发现的地质土壤及地下水情况;施工过程中荷重增加情况;建筑物观测点周围工程施工及环境变化情况;建筑物观测点周围笨重材料及重型设备堆放的情况;施测时所引用的水准点号码、位置、高程及其有无变动情况;暴雨日期及积水的情况;裂缝出现日期,裂缝开裂长度、深度、宽度的尺寸和位置示意图等,如中间停止施工,还应将停工日期及停工期间现场情况加以说明。沉降观测成果表格可参考表13-1的格式。

为了预估下一次观测点沉降的大约数值和沉降过程是否渐趋稳定或已经稳定,可分别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如图13-4。

图13-4 S—T,P—T关系曲线

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系以沉降量S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下沉量按比例画出各点位置,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一端注明观测点号码,便成为S—T关系曲线图(图13-4的下部)。

时间与荷重的关系曲线系以荷载的重量P 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荷载的重量画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便成为P—T关系曲线图(图13-4上部)。

表13-1 沉降观测成果表

4.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

1)在施工期间,经常遇到的是沉降观测点被毁。为此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加密沉降观测点,对重要的位置如建筑物的四角可布置双点。另一方面观测人员应经常注意观测点的变化情况,如有损坏应及时设置新的观测点。

2)建筑物的沉降量一般应随着荷重的加大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有时却出现回升现象,这时需要具体分析回升现象的原因。

3)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获得资料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按规定日期、方法及线路从固定的水准点出发进行观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