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三朝,也称三朝五门,“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五门三朝”的由来。
午门古代宫殿建筑的空间规划及建筑营造是根据帝王的政 治活动、日常起居的需要而进行的。《周礼》、《礼记》记 载,周代天子有三座大殿用于处理政务,称为三朝:外朝 一,内朝二,内朝又分治朝和燕朝,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外朝是商议国事、处理狱讼、颁布最新法令、举行皇宫大典的场所;治朝用于君王日常朝会治事,听取大臣的意见,接受平民的建议;燕朝是君王接晤臣下、与群臣议事及举行册命、宴饮 活动之处。
紫禁城为大明所建,起初的五门为:大明、天安、端、午和太和。直到清朝,才改为:乾清、天安、端、午、太和。明朝的常朝在太和门,到了清朝,则挪到了乾清门。而三朝则对应了三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权力。
五门三朝又称“三朝五门”来自周礼,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历朝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大明宫“三朝五门”布局则是唐代对这一制度遵从并比附到宫城规划空间上的一种体现,为我们理解唐代大明宫政治空间格局以及宫城形制布局提供了一种考察视角。
这是古代文化的一种制度,对应着现代的国家法律,当时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