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如题所述

  摘要: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其实,择校问题在不少国家都存在。
  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移民化”倾向加剧,导致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就开始择校。
  2.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重点中小学和新生的特色学校毕竟还没有普及,于是出现了优质的学校资源数量达不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的现象,有能力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没有能力的家庭也会为了孩子的发展千方百计地争取择校的机会。
  3.还有一部分人把子女择校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会舍得花钱择校。
  4.学生的择校必然会给一些学校增加生源,有了生源,学校的经费必会充足,带动了教师待遇的提高,这也就促进了教师的择校。
  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
  1.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当然这里所说的择校指的是教师的择校。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现象的产生促进了一些学校自身的反思,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了择校现象以后,一些差的学校一定会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现象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择校也有弊端。
  1.有的家长和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择校,为了进一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其实这未必是好事。
  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了防止和减缓义务教育的两极分化,政府可用政策引导的办法从择校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改造薄弱校,用减少对重点校投入的部分用于改造薄弱校,以推动学校建设的均衡性。
  2.从大局出发认识择校现象。如果不是为了子女的高水平教育,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择校费的投入,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存量,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禁止择校生对全社会教育不利。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对择校生应采取允许的态度。
  3.可以探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手段。当务之急是要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特别注重对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4.扩张教育资源总量。应破除政府包办教育的陈旧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教育。应打破“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的限制,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逐步消除校际间的差距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策。
  5.通过宣传,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校好是很重要,但关键是孩子要学。他不学再好的学校也不起作用。他若想学差一点的学校照样成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分析对待择校问题,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有所帮助,我们还应该帮助身边的人正确分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