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首先他对待异己的残忍打压,处理党争问题上的狡猾狠毒,都很难让我们去将他同中流砥柱相提并论,但就是魏忠贤,却是做到了稳住明朝破乱的朝纲。乱世当用重典,道理是一样的。乱政则需要魏忠贤这样的狠角色,必须杀伐果断,才会让破败的朝纲有重振。而只要把握好了魏忠贤这一个臣子,皇权就有保障。
崇祯当年为了筹备军费,求着这些大臣拿出银子来,结果这些大臣一个个都是哭穷,这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于当时的文官阶级,不在乎朱家的天下,只在乎党派之间的利益关系。起义军打过来了,只要他们俯首称臣,立马又可以过逍遥日子。简而言之这些文官气节已经没有了,眼睛里的皇权也不过是一个需要跪拜的存在罢了。
可以说魏忠贤不死,这些讨要军费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解决,崇祯拿这些文官没办法,但是魏忠贤有办法,魏忠贤可是控制了整个东西厂,魏忠贤在的时候,这些文官丝毫不敢造次。而魏忠贤一死,制衡的力量也就消失了,也就意味整个皇权衰落了。这是崇祯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也是一种失控,以至于崇祯最后会后悔杀了魏忠贤。
为什么在魏忠贤掌权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呢?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
魏忠贤虽然为人混账,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历史,就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苦于国库没钱。所以,魏忠贤的收税能力(理财能力)是明帝国最需要的。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有得力的东厂收税。对那些清流的反对,魏忠贤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东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痛恨魏忠贤。
可是出身于底层的魏忠贤没有给农民加赋——就冲这一点,崇祯的理政能力就远不如魏忠贤了。农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于覆灭。与崇祯朝一再加派赋税相比,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免除了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
魏忠贤还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搜刮,齐楚浙党与魏忠贤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忠贤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忠贤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国库有钱,是魏忠贤最大的底牌。
这是魏忠贤最大的施政特点,虽然折腾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却不折腾底层百姓。可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却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所以魏忠贤风评很差。
这些东林党人,时刻想着反攻倒算。魏忠贤势力虽然强大,可却是依附于皇权。既然魏忠贤不好打倒,那么就让朱由校出一场意外,而且落水后还一病不起。“尔当为尧舜”,崇祯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贤的最大的后台倒了。在向崇祯皇帝表示效忠,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响应后,魏忠贤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说到底,魏忠贤是一个没有地方势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口含天宪,皇权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贤与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通过魏忠贤建立的威风,打压了地方势力的气焰,增强了国家应对灾变的能力。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本不足惜,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崇祯皇帝最后都要挨个向臣子们化缘来凑军费,想魏忠贤若在,何至于此?皇帝只要自己动了手,不管打人还是杀人,皇帝的威风都减了大半。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无形中形成皇权的威慑与压迫,这才是帝王之道。
在魏忠贤得势的3年之中, 明朝为什么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