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谈你所知道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如题所述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工人阶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在那个时代,地球上有食不果腹的农民、工人,也有资本家、殖民地的土皇帝以及各个还处在封建社会的真正的皇帝,可以说当时的世界,一片混乱,五花八门的角色在同一个时代,演奏着他们的苦与乐。社会的主基调是赤裸裸的压迫与被压迫,压迫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被压迫阶级急需一个指导他们进行革命的纲领,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对于压迫阶级的无情以及对受压迫阶级的同情,让它迅速得到了广大无产阶级的认同,坚定的革命精神,让无产阶级在革命的道路上毫不动摇,直至夺取政权。因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根本的内容就是“革命精神”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崇尚革命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知识分子想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路径,显然是不可能的。惟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一经传入中国,便让中国的进步阶级,如获至宝,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决革命,才能摆脱压迫和屈辱。于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打破一切迷信,实事求是的精神,让世界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让我们敢于挑战一切威权和不平等,皇帝被我们拉下了马,资本家被我们改造了,我们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指导“革命”的科学理论,既然斗争不存在了,那马克思主义是否失去了指导意义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历史进程是由一个个矛盾组成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主要矛盾以及数不清的次要矛盾。只要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只要有斗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就永远有用武之地。当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为指导,去搞阶级斗争。当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我们坚定的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为指导,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前进,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最终取得胜利!

因此某些人,“小富则安”的思想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的,某些人是指哪些人,就是指那些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所侵蚀的人,缺乏了继续前进动力的人。还有一些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就是不懂得同情弱势群体的人。这些人是指哪些人,就是指那些被丛林法则所俘虏的人。这些人与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的宗旨背道而驰。他们眼中只有争权夺利,除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党和国家的利益,没有人民的利益。

“革命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可以理解为“奋斗精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可以理解为“坚定的人民立场”。这两个内容对共产党人来说缺一不可,而立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立场决定为谁而奋斗。这两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缺了一个都不能叫马克思主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主要内容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认识的本质;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各个专业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集体讨论、自学
教学时数
6学时
授课教师
寇国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主要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问题导入:
《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
在讲授这一节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则寓言,《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1.其中二个小儿可以从日常的现象中仔细观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本身就是具有一种钻研的精神。2.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轻易的动摇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坚持己见的行为。3.而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的表现,这是作为大家的风范。4.就问题本身而言,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就是说事物具有二重性,而要得到真理的话,就必须认知其中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和认识的要素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3、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就是为了最有效达到一定的实践目标,对人员的合理安排和物质条件的合理分配。管理就是为使实践主体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调控等一系列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因为实践需要人去认识世界。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的需要,产生了力学;为了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孙子兵法》;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需要,产生了生态科学。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例如,为适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第2个回答  2020-10-22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
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
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 是工人阶级政党的
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倒退到十多年前, 没有人会公开对它提出质疑。 但是如今, 随着人们
思想日趋活跃, 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议论日趋普遍, 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屡见不鲜, 甚至有人
把马克思主义称为“马教”, 公然把马克思主义贬为一种宗教。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还仍然
信仰马克思主义吗?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很难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 还需进行一番具体
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
不妨对这三个组成部分别讨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
惟有正确的哲学, 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 哲学, 本身
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因此, 人一旦进行了有计
划的劳动生产, 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 而因为要劳动, 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
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 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 而有什么
样的生产方式, 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人们的生产方式、 社会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架
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 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
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 劳动阶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
然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 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
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无神论和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其中辩证唯物论并非马克思独创, 而是
马克思总结和发展了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而创建的。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的独创。 马克思把
辩证唯物论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发现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 而且这种发展是
有规律的。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
这几千年来, 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 人类社会内
部的矛盾运动。 在当代的我国, 许多人都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胜利
那就已经不存在阶级斗争了, 于是便觉得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已经过时 ,,,, 。时至今
日,世上依然没有什么理论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 历史的事实证明, ,,,,,,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不是马克思凭空独创, 但和历史唯物论一样, 马克思对传统的政治
经济学也有独到的发展, 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资本主义,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尽快摧毁资本主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 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 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种特
殊性表现在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
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 来发财致富的。 在西方, 一般否定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仔细分析就会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235发现没有剩余价值, 哪来比尔盖茨亿万家产?国家的“劫富济贫”的转
移支付的税收政策, 也无非不是为了体现公平, 调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稳定, 剩余价值的再转
移。虽说凯恩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不很高, 但对比两者,就会发现, 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相
同的问题, 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 然后凯恩斯采取了一系列公有制和提高工人福利的措
施,才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新的发展。 而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剩余价值学说以前没
有人提出过质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 一大批私营企业主登上了经济舞台。
对于这个新兴群体来说, “剩余价值”一词总是如同骨鲠在喉,令人不快。因为“剩余价值”
学说一成立, 就意味着剥削的成立, 而“剥削” 一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可谓大忌。 于是近年来,
对剩余价值学说的进行攻击日渐增多。 攻击剩余价值学说的人, 无一例外地宣称企业的利润
不是劳动所创造, 而是由老板的资本创造的。 他们把资本说得简直如同活物一般, 离开了劳
动竟然也自己也能创造出价值来。 这种理论并不难批驳, 资本只要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创造
出任何价值。所以即使在今天,剩余价值学说仍然没有过时,它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
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 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 阐明无产阶级解放
运动的性质、 条件和一般目的, 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 基本矛盾及其本
质,指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 ,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过程中 ,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虽然之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
了令人痛心的挫折和失败, 最终导致了其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但是这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
义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在我国,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理论,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依
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照亮探索中的漫漫前路。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 他所从事的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百年之后的仁人志士都要在他的
墓前扼腕哀悼! 马克思的学说至今还在指导人们去谋取自身的彻底解放, 追求自己的美好生
活。他那严谨治学的精神,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的精神、精益求精,向人类奉献的品
质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与追思。
第3个回答  2020-10-22
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4个回答  2020-10-22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