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哪里来的勇气,敢用三万兵马对抗强大的八旗?

如题所述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昆明誓师,痛骂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号召大伙“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宣布起兵反清,而后迅速占领南方各省,耿精忠、尚之信、郑经、王辅臣、孙延龄、布尔尼等纷纷响应,此为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在此,我们不谈吴三桂为何造反,也不谈他为何失败,要说的是吴三桂那来造反的底气?要知道,吴三桂当时的直属兵马就3万,耿精忠、尚之信更少,区区9000而已。反观大清朝,八旗被誉为“满万不可战”之劲旅,这是王朝核心武装力量。此外,大清还拥有全国财富,而吴三桂能够控制(不包括盟友)的地盘就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大清经济实力碾压吴三桂。

对于这问题,相信许多朋友会说是被逼无奈,康熙皇帝想“削藩”,将吴三桂等三位异姓诸侯王解除职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吴三桂只能铤而走险,作殊死一搏了。其实,这未必准确,若是“削藩”就反抗,那汉武帝玩“推恩令”时各路诸侯岂不是也造反,也学一学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跟朝廷干一番呢?所以,吴三桂敢于扯旗造反,自然有他的底气,很有把握在战争中击败清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那么,吴三桂的底气究竟是从何而来,为何他如此自信呢?

01.吴三桂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远非康熙可比

清军入关之后不久,多尔衮、多铎、豪格等名将要么暴毙而亡,要么死于天花,要么则是被政敌杀害,早期能征惯战之猛将所剩无几。顺治年间,孔有德、尼堪等可以独当一面之战将在桂林、常德两次会战中又被李定国击毙,尤其是尼堪阵亡,大清再也找不到可以和李定国相抗衡的旗人将领,为此只能将洪承畴抬出来。但是,洪承畴在1665年已死,大清阵营中能与吴三桂抗衡之战将几乎没有。要知道,吴三桂可不是一般之猛将,从辽东打到西北,再到西南,然后打入缅甸,纵横疆场几十年,这岂是十来岁之康熙可比。所以,就算康熙御驾亲征江南,估计也会被活捉,重蹈明代“土木堡之变”,吴三桂是这么认为的。

02.八旗兵马不多,而且战斗力下滑,远没有入关之前那么彪悍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支军队如八旗一样如此快速地衰落,入关之后不久清朝引以为豪的八旗劲旅便雄风不再,“满万不可战”成为一句笑话。当敬谨亲王尼堪统帅4万大军南征时,被李定国精锐伏击于常德,八旗阵脚大乱,各自逃亡,尼堪阵亡。这一切吴三桂都看在眼里,自然就增长了他挑战康熙之底气。此外,八旗人数过少,除去蒙八旗、汉八旗,纯满洲八旗人数封顶5万。据《满文档案选译》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年),户部尚书车克奏报 ,该年八旗满洲男丁数是49695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吴三桂大军进入湖南时,八旗子弟一溃千里,屯驻江北武昌的4000八旗劲旅居然坐视不救。后来,康熙实在没办法,只好将赵良栋、张勇等西北绿营内调,与吴三桂大战,并成为平叛主力。

03.打着“兴明讨虏”大旗,在感情上可以加分,利于瓦解满清阵营

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并没说自己想当皇帝,也没打着“清君侧”、“靖难”之旗帜,而是抬出民族主义,打着“兴明讨虏”之大旗,在感情上赢得不少分数。正如他所痛斥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希望大伙起来“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吴三桂虽然绞死永历皇帝,这并不妨碍他赢得汉族士大夫的拥戴,因为这帮人之前能投靠满清,现在自然也就可以归顺吴三桂,毕竟汉奸的节操从来就没那么高尚。事实证明,当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之时,各省布政使以下官员投靠吴三桂阵营的居然有523人,其中许多人还是两榜进士的文人,这足以说明大清统治根基不稳,吴三桂“兴明讨虏”大旗可以起到分化瓦解满清集团的作用。

04.吴三桂并非一人在战斗,耿、尚、郑、王、布尔尼等盟友也很强大

吴三桂并非一人在战斗,其队友也是相当强大,若是配合密切,将满清赶回关外老家是分分钟的事。耿精忠、尚之信拥兵几万,盘踞广东、福建,威胁浙江、江西,只要同时北上进击清军,则东南财赋之地必可到手。郑经水师力量强大,可以碾压清军,若是从海上北上天津卫,则北京震动,或者水师直接进攻辽东,抄袭满清后路,则康熙危矣。王辅臣所率的陕西军团更是相当具有威慑力,只要兵出潼关,便可驰骋中原,威胁大清心脏地带。察哈尔蒙古大汗布尔尼所部就在北京周围,此时已经起义,试图再现祖先成吉思汗之辉煌。可以说,吴三桂及其盟友之力量相当强大,若能精诚合作,满清国祚就止于康熙。

综上所述,吴三桂起兵之初,虽然所部兵马只有3万,但他却有足够的信心击败满清,这既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是对时局的自信。可惜,拥有如此一副好牌,吴三桂居然只想当清朝版的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即可,目光如此短浅,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失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开始只有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四旗,每旗七千五百人。萨尔浒之战爆发时,满打满算努尔哈赤有四万兵马,明军派了十六万分四路进攻,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宁远大战时努尔哈赤率六万人马,号称十三万进攻宁远城。袁承焕以不满二万人打败后金军,并用红衣大炮重伤努尔哈赤。到了松山大战时,皇太极刚灭了蒙古,不但有满八旗,还建立汉八旗和蒙八旗,可谓兵多将广。明朝由洪承畴带十三万人马来救援锦州。

关宁铁骑是历史上精锐部队,与曹魏的骑兵方队、汉武帝的重装骑兵、李世民的玄皂骑兵、岳飞的背嵬军,共同记载于历史典籍。

吴三桂

在《明季北略》中记载,吴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后金)为之惧。

根据《绥寇纪略》明确指出所谓“关宁铁骑”指的就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

关宁铁骑,第一次在天启7年宁远城下大破数万后金军队;第二次崇祯2年秋,九千余关宁铁骑守卫北京,打败了数万八旗军队,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续十多年。由此可见,关宁铁骑个个都是英勇善战之士。

吴三桂,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吴襄,明朝将领,辽东总兵,祖大寿,明将领,后降清,吴三桂也算是将门之后,且本人能文能武,不到二十岁中武举,跟随父亲和舅舅开始军旅生涯,26岁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27岁擢为宁远团练总兵。可见其军事指挥能力。

吴三桂

其一,关宁铁骑个个能征善战,其二,吴三桂本人军事素养极高,其三,其早期跟随父亲和舅舅在辽东一带随军,后自己也在辽东征战,熟悉当地环境,其四,山海关易守难攻,关宁铁骑几千人就可以击退数万围攻北京的满八旗,更何况在军事要地的山海关这样易守难攻的地方,抵御数倍的满八旗不在话下。

最后,根据大清旗编审壮丁册载,1648年也就是顺治5年,八旗中的满族有壮丁五万余人,按照八旗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当时满族人口也就不到30万人。

八旗,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1人,55甲喇为1固山,5牛录为1甲喇,每300人为一牛录。一旗满员也就7500人。八旗满编也就6万人,加上其他辅助兵种,小编给他翻两倍也就不到二十万人,至于说两百多万,哪里凭空冒出的。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清太宗时,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吴三桂

据光绪《会典》所记佐领数目:满洲681,蒙古204,汉军268,共有1153个佐领,每佐领姑以200人计算总数在22万人以上(早期每佐领、牛录300人,后改为200人)。

《中国军事》通史里,给出了天命六年的佐领数是231个佐领,所以书中说八旗兵力有六万九。

第2个回答  2020-12-02
当时吴三桂军队中有最先进的火炮,这是明朝最强大的武器杀伤力巨大。所以才有勇气对抗清军。
第3个回答  2020-12-02
他仗着云南山势崎岖,外来军队很难在这里有所作为,山高皇帝远,所以他敢用三万兵马对抗八旗军。
第4个回答  2020-11-29
因为他不得不反,康熙皇帝已经决心要除掉吴三桂了,因为康熙皇帝一直认为他是个祸患,留着总有麻烦的一天,所以他也不得不造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