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何深远影响

如题所述

  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就是梁武帝。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法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正是因为梁武帝身体力行地推崇佛法,才得以让佛法进入中原,在中原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梁武帝将佛教定为国教。梁武帝遵从佛法对修行之人的要求。在生活习惯中,梁武帝不吃肉、不喝酒、不近女色,衣服和生活用品十分朴素。梁武帝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他还颁布法令不让百姓宰杀牛羊,不许吃肉类食物。要是到了祭祀场合,就用面团做成牛羊等形状,用来献给祖先。其次,为了让百姓们有祭拜场所,梁武帝花费了大量钱财在全国修建了很多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寺庙四百八十所,寺庙中共有十万多名僧人。到了佛教节日时,百姓们都会去寺庙中祭拜,这也让佛教精神深入人心。第三,梁武帝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佛学,并著有与佛学相关的书籍,比如《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梁武帝著有的这些书籍,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理论知识。除此之外,他还让懂佛学的大师研究和翻译外国的佛学经典著作,通过翻译成中文,便于修行之人的领悟和参透。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是提倡素食主义的第一人,在衣食方面,梁武帝从不铺张浪费,倡导以朴素为主。正是因为梁武帝身体力行地推行佛法,短时间内才让佛教在中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0
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萧衍一生可谓传奇。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以萧衍连出生都是带着寓意的。萧衍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精通诗赋。后来为王俭重用,开始向皇位攀登的历程。永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萧衍看出了国中的形式,推算出了齐武帝会将想要把持朝政的王融赐死,将皇位传给玩世不恭的萧昭业。果真如此,而后,萧昭业为萧鸾所废,萧衍辅佐萧鸾坐稳皇位,即齐明帝。公元495年,萧鸾掌权两年后,北魏孝文帝出兵攻打南朝,萧衍随军出征。在樊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人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夺权谋划。
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即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无道,暴虐成性,斩杀大臣,很快失去了民心。萧衍借机征讨,各地官员纷纷归顺。而后萧衍与南康王萧宝融联合,并拥护萧宝融做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齐和帝。二人夺得天下,将萧宝卷贬为东昏侯。自此,萧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公元502年,在萧衍的一步步精心布局下,南朝群臣请求齐和帝萧宝融退位让贤;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登记,成为南梁第一代帝皇。萧衍成为皇帝后,勤于政务,日理万机,但是后期因为“侯景之乱”,失了国都,自己也死于台城,谥号武皇帝。齐明帝登基五年后便因病去世。随后,齐明帝的儿子萧宝卷登基,成为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成为统治者后,只知道玩乐消遣,根本没有心思治理国家朝政。除此之外,他对谏言的一些有功大臣也大肆杀害。
萧衍(也就是梁武帝)当时担任雍州刺史,他知道萧宝卷的暴行后,准备推翻萧宝卷的统治。萧衍在雍州。暗地里收买兵马,等待时机去讨伐萧宝卷。萧宝卷知道后,便让郑植来行刺萧衍。不久之后,这件事被空谷法师知道了,为了让萧衍心有防备,等到萧衍睡着后,便以托梦的形式告诉萧衍。萧衍梦到法师给他了一本夹有匕首的天书,萧衍醒后回忆这个梦境不禁暗生怀疑,心想,难道有人要杀害自己?第二天,郑植拿来了皇帝给萧衍进官加爵的诏书。萧衍一看心里便明白了梦境和郑植的来意,萧衍决定先不和郑植见面。

随后,他让人在宁蛮长史郑绍寂家中安排宴席来招待郑植。席间,萧衍对想行刺他的人说,今晚正是一个行刺的好机会。郑植听后,十分惶恐,为了不让萧衍看出破绽,便强颜欢笑地和萧衍喝酒。随后,萧衍搜出了郑植身上的密诏和匕首,这让郑植十分害怕。酒席完了后,萧衍带着郑植来到了他藏匿武器的地方。郑植一看萧衍的兵力和武器,再也不提密诏和刺杀两件事。为了不让萧宝卷看出破绽,萧衍便放郑植回去了朝廷。
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就是梁武帝。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法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正是因为梁武帝身体力行地推崇佛法,才得以让佛法进入中原,在中原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梁武帝将佛教定为国教。梁武帝遵从佛法对修行之人的要求。在生活习惯中,梁武帝不吃肉、不喝酒、不近女色,衣服和生活用品十分朴素。梁武帝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他还颁布法令不让百姓宰杀牛羊,不许吃肉类食物。要是到了祭祀场合,就用面团做成牛羊等形状,用来献给祖先。其次,为了让百姓们有祭拜场所,梁武帝花费了大量钱财在全国修建了很多寺庙,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寺庙四百八十所,寺庙中共有十万多名僧人。到了佛教节日时,百姓们都会去寺庙中祭拜,这也让佛教精神深入人心。第三,梁武帝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佛学,并著有与佛学相关的书籍,比如《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梁武帝著有的这些书籍,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理论知识。除此之外,他还让懂佛学的大师研究和翻译外国的佛学经典著作,通过翻译成中文,便于修行之人的领悟和参透。值得一提的是,梁武帝是提倡素食主义的第一人,在衣食方面,梁武帝从不铺张浪费,倡导以朴素为主。正是因为梁武帝身体力行地推行佛法,短时间内才让佛教在中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梁武帝因信奉佛学,主张世人应有包容之心。朝中如果有人犯了错,他只是略施小惩来警告。梁武帝晚年间,更是屡次进入寺庙来修行,不顾朝中政事,王孙贵族和奸臣们借机以下犯上。当时,有个名叫侯景的将士,他来投靠梁武帝。

朝中大臣都劝告梁武帝不要接纳侯景,此人是位反复无常不折不扣的小人,梁武帝不但接纳了侯景,还封任侯景为河南王。当时,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被东魏俘虏了,为了解救侄子,梁武帝决定与东魏讲和。侯景知道后,担心会危急自己的性命,便决定起义反抗南梁朝。梁武帝知道后,便派遣萧正德率兵平反叛乱。萧正德是梁武帝的养子,是个凶残有野心的人。侯景借机联合萧正德反叛,并承诺萧正德说,推翻梁武帝之后,会拥护萧正德为皇帝。萧正德信以为真,便给侯景贡献物质,并在暗地里偷偷帮助侯景。侯景率兵进驻了建康,他担心梁武帝下达军事命令,便让军队包围了台城。居住在台城的梁武帝看着窗外一片混乱的景象才知道为时已晚。当时,没有人赶来救驾,任凭侯景将梁武帝关在台城之中。此时,梁武帝已经有八十六岁的高龄,他被幽禁在台城,没有食物来填充肚子。几天之后,梁武帝便这样活活饿死了。后人说,梁武帝是作茧自缚,他以“菩萨心肠”来饶恕官吏们的一切罪行,这才让大臣们更加放肆和张狂。
来源:光明网  
(编辑:俞虹)
第2个回答  2017-04-10
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
他建立了大批寺辽,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有力的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1)、梁武帝推崇佛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映并适应门阀士族、王室、官僚和文人的利益需要和信仰需要。自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历来是佛教的主要社会基础。如南朝最大士族王、谢,王氏自王导倡导佛法、奖进僧徒以后,世代奉佛。谢氏与佛教也因缘很深,谢灵运更是揄扬佛旨,进一步发挥顿悟成佛之义,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的社会,他们是统治阶层的主体,梁武帝自然要依赖于他们,则必然要倡导他们尊崇的佛教了。到梁武帝时代,信仰、提倡佛教已成为上层社会的传统习惯。
(2)、梁武帝倡佛,也是企图适应社会心理状态,为全社会指引超脱生死之路。魏晋以来,整个国家呈长期分裂状态,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人们都有朝不保夕的忧虑,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据统计,东汉末年以来至梁武帝即位,约二百八十年间,称帝的达一百十人左右,平均在位不到三年,其中大部分是被杀、被废和被俘的。性命短促,人生无常,欢乐少有,悲伤良多的慨叹,支配了人们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弥漫于中国大地的典型音调,成为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人们除了及时行乐、尽情享受,还产生摆脱人生苦难的强烈的欲望和执着。这就为佛教的发展造成特别有利的条件,而佛教也以其来世成佛的美好幻境召唤人们。梁武帝倡佛正是适应这种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普遍要求的反映。
(3)、佛教势力益趋强大,争取广大佛教徒的支持,是梁武帝倡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佛教自传入到梁代,已有五百年的发展史。佛教徒中上层人士依赖于朝廷的支持和人民的供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特权,不负担租赋和徭役,从而逐渐有了寺院经济。寺院不仅占有大量钱财,还占有土地田园和户口,甚至还放高利贷。在梁武帝时,寺院蓄养大量的“白徒”和“养女”,即没有出家而为寺院服役的男丁和妇女,几乎占有全国的一半户口。这表明当时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僧侣地主阶层。这个阶层既是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势力。佛教需要得到整个地主阶级特别是门阀士族的支持,而门阀士族也需要得到佛教界的支持。梁武帝的弘奖佛教也是为了争取佛教界支持的一种含有政治意义的努力。
(4)、从佛教自身作为统治工具的角度来看,儒家是适合封建土地所有制,适应中央专制主义的集权制,符合以家族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伦理关系,并以此取得了正统地位。但儒家缺乏完整的宗教形态,在统治人民思想发面不如宗教浓烈,有很大的缺陷。而道教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庞大的宗教体系。它宣传“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由于根本做不到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冷落。而佛教的宗教哲学、因果报应说、禅定修持、清规戒律、念经拜佛、布施功德以及各种宗教仪式,由于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有非常完整的宗教形式,而能适应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需要。它把人们的眼光从苦难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更是对人们具有独特的作用。佛教又能适应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和传统的思想、迷信相融合而日益中国化,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说,梁武帝提倡佛教,正是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地选择、充实和调整思想统治工具的历史表现。
(5)、从梁武帝的个人因素来考虑,他通儒道、精文学,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这为他接受佛教提供了条件。同时,他的多重而复杂的性格,是他崇佛的内在主要原因。梁武帝具有强烈的内倾、封闭、保守和怯弱的性格,一方面他有贪婪和伪善的一面,他幻想既能从“布衣”而变为国君,也会有可能由凡人变为佛国菩萨。他突出个人,唯我独尊,制造对佛教的宗教迷信,正是要为臣属制造对自己的个人迷信。他多次舍身,又要兼白衣僧正,其实是一种奉行政教合一的图谋;另一方面,他终身怀着强烈的精神寄托,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由此,使他走向佛门,他的狂热奉佛行为,也许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而且也还是他富有理智的冷静选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