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充满寂寞和苦闷的怀旧情绪中完成了她的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以她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为背景,以质朴直率、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而深情地描绘了她童年东北农村的生活图景,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黑暗、落后和愚昧。它揭示了旧的传统观念如何束缚和伤害人民,倾注了萧红对家乡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习俗和习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呼兰河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文学创作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萧红的艺术才华已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章节,因其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描绘,被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如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的第19课、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的第7课,以及沪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祖父和我》和长春版七下《祖父》篇目。茅盾赞誉它为“叙事诗”、“风土画”与“凄婉的歌谣”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呼兰河传》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扩展资料
萧红 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