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急求毛概课后习题答案,谢谢

如题所述

我这只有8-15章的,先给你吧!
第八章
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课本)
①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看做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从而不具有制度属性,是中性的。
②计划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也各有不足和缺陷。
③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性质,又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二者有机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⒉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课本)
①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经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③(加上此段为论述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他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不能因为非公有制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将他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⒋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课本)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和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和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
②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性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⒌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课本)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②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耐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注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③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确立合理的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及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⒍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新题,课本)
Ⅰ一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的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自主创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一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还很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很重要。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
Ⅱ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创新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⒎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新题,课本)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③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含义之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④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之举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二①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②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③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由于本题过长肯定不会考我就不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5
字数太多超了,你给邮箱我发给你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