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网络成瘾,家长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看着平时作息规律的孩子,离开了学校的约束环境,在家整天沉迷于电子产品,对其他事情不管不顾,废寝忘食,家长担忧不已,心中焦虑万分,但稍一触及,孩子的情绪一点就着,激动烦躁,家中的火药味迅速弥漫。

不少父母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到底管还是不管?

如果强行管控,那么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都会陷入糟糕的境地,甚至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容易冲动发生极端事件。

如果好言相劝,孩子充耳不闻,即使勉强答应了,也会一再违约,屡屡挑战家长的忍耐极限,最后时刻,也难免发生战争。

如果放任自流,孩子自控力不够,一定会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这样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无疑都会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地长大,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心愿。所以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管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管,在回答如何管的问题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根源。第一,很多时候,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是对现实受挫或者缺失的心理补偿。

因为沉迷电子产品被家长带来咨询,或者是因不能自拔主动请求父母一起来求助的孩子,在家长看来,问题都是同样的。但当咨询师和孩子沟通之后,父母才发现,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很多是家长所不知道或者不理解,或者知道但不够重视,又或者是无能为力的。

例如,小A是因为好动、调皮,在学校老是被老师批评,也被同学孤立,在家不被父母理解;小B的爸爸是IT工程师,长期出差,在家也少言寡语,对小B要求严格,父子之间仅有的沟通,大多是爸爸对小B的严厉批评,关于爸爸,小B最愉快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父子俩一起玩电脑游戏的场景,而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是通过网络游戏认识的;小C从小到大,经历数次搬家,换学校,没有稳定的好友,父母又忙于工作,陪伴很少,在学校他长期受到同伴欺凌,同时又不被父母理解、重视,在极度痛苦时,他曾经瞒着父母自伤甚至尝试自杀……

第二,电子产品因为其高刺激性,娱乐性,互动性,以及商业性质的设计,本身对孩子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视频、画面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高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互动参与设置,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网络游戏的商业性质设计,除了画面的精美,角色的完美,还有目标清晰、规则明确、自愿参与、即时反馈等特征,它可以唤起诸多积极的情感,如快乐、释然、热爱、自豪和敬畏等。比起需要长期努力才有可能获得积极回馈,甚至长期努力也不会有积极回馈的,枯燥乏味的现实,无疑难以抗拒。

第三,在电子产品的世界中,很容易获得出类拔萃的心流体验,有些孩子玩网络游戏时,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追求这种体验。心流是指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时所达到投入状态,是无与伦比的,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无论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你心满意足。被命名为“心流”的特殊幸福形式,是创造性成就和能力提高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感。人们通过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全民参与,自主创作的短视频平台,获得了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数量和质量的关注和点赞;在优秀的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玩家要随时发挥出技能的最高水平,并一直游走在失败的边缘,但等真的失败了,却会产生一种重攀高峰的冲动,反之,如果成功了,就会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万分。

第四,家长的示范。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子产品上,孩子大半也会倾向于如此。在全面探究问题的根源之后,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看待电子产品的立场,电子产品是否一无是处?在如今言论自由,教育领域各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曾经有文章以“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为题,也有老师当众怒砸上课没收的学生手机的行为。但电子产品是否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应该被视为必须完全消灭的“洪水猛兽”吗?

当今这个时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出生、成长的一代,每时每刻都在被信息所包围、轰炸,而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家长,也被包裹在其中。如今,WIFI,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替代钱包,钥匙等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是学习、工作、社交、娱乐、信息获取、学习技能的必备工具。

爱德华.卡斯特罗诺瓦曾经在《向虚拟世界大迁徙》中写道:“我,正看到了风暴来袭。

下一代或下两代会有数量更多的人,甚至会有好几亿人沉浸在虚拟世界和在线游戏里,一旦我们进入其中,在外面,“现实”里的事情就不再发生了,至少,不再以现在这样的方式发生了。数以百万工时的人力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必然会发生超级大事件。

如果这一现象出现在整整一代人里,我认为,21世纪必将会有一场巨大的社会灾难,其规模之庞大,连汽车、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出现所带来的巨变加起来也不堪比肩。这些从现实世界中出走、脱离了正常生活的人,会引发一场社会气候的巨大变化,相形之下,全球变暖只不过是茶杯里的一股乱流罢了。”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不可逆转,一切与之相向的思想和行为都如螳臂挡车,必将被淹没在滔滔巨浪之中,在大势面前,与其抗拒,不如顺势而行。

此外,“玩”电子产品是人们积极、乐观地做着一件自己擅长并享受的事情,杰出的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史密斯曾说过:“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玩精彩的游戏时,紧张投入的状态,恰恰是产生各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正确心态和身体状况,会充分激活与快乐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包括注意力系统、激励中心、动机系统以及情绪和记忆中心,在这种乐观参与的集中状态中,人们会变得更愿意展开积极的思考,建立社会关系,塑造个体优势。当发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抱着好奇、探索之心,和孩子一起寻找根本原因,从问题根源入手做出改变。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放弃先入为主的看法,如孩子懒惰、贪玩、不思进取等。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协助孩子制定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计划,并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持。不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因为父母未能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采用简单粗暴的控制独裁方式,或者宽严标准随着家长情绪的好坏而变化,孩子完全无法预测和参与,这些都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对抗,甚至是极端行为。如果父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并提供协助,孩子在自控能力就能在一次次的体验式学习中慢慢成长。

第三,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进步的脚步无法阻挡,信息化、电子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例如某些品牌手机自带的健康使用手机设置,与孩子手机捆绑的家长助手,学生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智能电视的儿童模式等等,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充分利用,有些特别优秀的孩子,甚至为了自我管控,自行开发APP。

第四,将电子产品的机制代入现实。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持集体担忧态度,对于使用电子产品会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家长们格外警惕。但事实也证明,大家真正害怕的不是电子产品,而是在走出虚拟世界时,孩子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如果我们考虑真的将电子产品中的有效激励机制代入现实,首先必须克服这种恐惧,不把电子产品看成洪水猛兽,深入了解,才能看清楚有这些机制并加以利用。曾经有位资深游戏策划师父亲将游戏中的激励机制引入对孩子学习的引导和激励中,效果卓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