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几个姓氏的来历,有人知道吗?

自己的:陆
朋友的:张 俞 应 徐
母亲的:洪
姐妹的: 陈 杨

能讲几个讲几个!!但我的一定要讲啊!!

  陆姓
  来源有四: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

  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
  张姓
  起源:
  1、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张。据《三国志·魏志》所载,三国时,曹魏名将张辽,改聂姓为张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鲜卑、匈奴、契丹等众多少数民族改姓张姓。

  得姓始祖

  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分布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
  俞姓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 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 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得姓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
  应姓
  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
  徐姓

  徐姓是当代第11大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

  伯益,也称大费,伯翳,传说他精於畜牧和狩猎。他被禹所重用,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大禹有意让位於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而跑到山里隐居起来。大禹感念他的功绩,就把他的儿子若木封到了徐国,也就是现在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方。从此,伯益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为国君徐偃王的“僭称为王”,而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左传》记载的“昭元年,周有徐,奄”说的就是这件事。

  徐被周穆王消灭之后,并没有亡国,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质的诸侯,一直到春秋后期,才被吴吞并,“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徐姓由此开始。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徐姓源於古徐国,即现在的安徽泗县北,而《姓谱》里记的是“望出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原因就在於,徐氏以国为氏之后,由安徽泗县扩至凤阳,以这里为源地,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家族。《姓谱》中所记载的5个地方,都是徐氏播迁山东后的称盛之地。

  ====================================================================
  洪姓
  1、为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时,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镇压了他们后,就把他们放逐到了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人在江南定居后,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他们的祖先作过水神,就给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形成了洪姓。

  2、以国为姓。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共伯的后代就用国名“共”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因为避仇改为洪姓。

  3、为避讳改姓洪。如豫章宏氏,为避唐明皇忌讳,改姓洪。五代时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二人,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讳,遂改“弘”为“洪”,并改刘姓为洪姓。

  ====================================================================
  陈姓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於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有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於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杨。被封於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杨氏移居台湾,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7
1、陆姓有四个来源。相传帝颛顼有个曾孙名叫终,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中有以陆为姓氏的;第二支源出于戎族,古代戎族人有一支叫允姓之戎,原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内)。春秋时期被秦、晋两国诱迫东迁至阴地(今河南卢县东北),又称阴戎,后又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并以陆浑为名,称为陆浑之戎,隶属于晋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吞并,陆浑之戎的公族子孙后以族名命姓氏,称为陆氏;陆氏还有一支源出于妫姓田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建立陈国,传至春秋时期陈宣公时,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称为田完。公元前391年,田完的后代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齐王,史称“田氏代齐”。齐宣王时,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县陆乡,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也称陆氏;另外,鲜卑族原有步六孤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它改为陆氏。陆机、陆玄,兄弟二人均为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华亭人。他们少时在家勤学,后二人一同来到洛阳,文才轰动一时,时称“二陆”。他们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吴国的名将。陆九渊,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他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学者称之为“象山先生”。

2、张姓有三个来源。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他通过观察弧矢星(共九颗,其中八颗像弓形,一颗像矢,很像弦的弓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弓,因此被封为弓正,专管制造弓箭,并被赐姓为张(古字中,张字就像一个人手持弓箭欲射的样子),这是张姓的一个来源。另一支源出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张氏。第三支源出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避祸而改姓张,称为张良。张良后来是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大功,张良的后代一直将张姓沿用下去。张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他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并且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很有地位,代表作有《二京赋》等。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人。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张仲景刻苦钻研古代药书,广泛收集各种有效方剂,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记载了治传染病方30种,治疗原则397条。张九龄,唐朝大臣、诗人,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应举者,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他在任唐玄宗宰相时,主张不拘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他的诗作《感遇》12首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描绘当年汴京近郊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什的优秀风俗画。张之洞,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洋务派首派之一。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开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立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建了芦汉铁路。

3、俞 远古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跗,他就是俞姓的始祖。据说他能割开皮肉,将体内五脏进行医治。中国的医术讲究穴道气脉,而腧字就是指人身人的穴脉,所以古代医师就姓俞了。俞跗是不是生活在黄帝那个时代,还没有确切的考证,只是根据传说,但总之是很古就有了。当然俞姓的后代不再专门从医。俞姓先人还有如〔俞文俊〕唐朝人,武则天做皇帝他觉得不对,就写书交皇上,直说自己的意见,结果被流放到岭南,所以他的后代现今生活于广东、广西。〔俞大猷〕明朝的福建总兵,文武双全,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和戚继光一起打击沿海的倭寇。〔俞越〕清朝学者,举为进士后,在河南任学政官,后来又在苏州,上海讲学、写书

4、应源出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应(今河南叶县西北应城)侯,其子孙称为应氏。应劭,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他博学多闻,曾著《汉官仪》10卷,作为朝廷制度的准则;所著的《风俗通义》一书,对保存汉朝文物贡献很大。

5、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徐稚,东汉名士,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字孺子,家境贫苦。官府多次征他为官,但他不满当时的宦官专权,终身都没去做官。时人称他为“南州高士”。徐渭,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山阴人。他的诗文奇恣纵肆。在文学批评方面强调独创,反对模拟。他擅长行草,自称书法第一。在绘画上他擅长画水墨花竹及山水人物,画风淋漓恣肆,有所创造。徐光启,明朝科学家,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最为突出。他是较早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科技知识的科学家,并把西方科技知识介绍到我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有一定的帮助。他著有《农政全书》,翻译的著作中以《几何原本》最著名。徐霞客,明朝地理学家,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他不愿做官,专心从事旅行。他历经艰辛,足迹遍及各地,北到燕、晋,南及云贵和两广,并把旅途中的观察心得以日记形式记载下来。这些文字在他死后被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该书极富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6、洪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十五位。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居住在黄河两岸,称为共工氏,是炎帝的传人。他性格刚烈而好战,传下来共工用头去撞不周山,使天空倾斜,天下大水泛滥的故事。而事实上共工氏善于治水,其首领被尊为水神,从黄帝时起就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后来大禹治水时,共工氏却不予合作。大禹就聚集天下诸侯打败共工氏,并将他们流放到江南的蛮荒之地。共工氏为了避仇,就在共字边上加了个水字旁,称自己为洪氏。唐朝时候又有一支洪姓,因为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弘,天下姓弘的人为了避讳,便改为同音字洪,成为洪姓得另一支来源。在古代,洪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敦煌。

7、陈源出于妫姓。相传舜当天子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住在妫瑞,即妫水弯曲的地方。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今河南淮阳市)侯,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死号谥号陈胡公,陈氏就是他的后代。陈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900名戌卒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这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被秦将章邯镇压。陈平,西汉初年大臣,历任惠帝、吕后、文帝时丞相,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曾在楚汉战争中替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大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他又出秘计使刘邦脱离险境。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等人合谋铲除了吕后的党羽,拥立汉文帝当政。陈子昂,唐初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所作的文章大多朴实畅达,取法古代散文。他的《感遇》诗38首,有的感怀身世,有的讽谏朝政,风格高昂清峻,为世人所称赞。

8、杨氏有两个来源,都源于姬姓。西周时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被周幽王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兼并,杨侯的子孙称为杨氏。晋国灭杨后,将它封给公族羊舌西。羊舌西胡 儿子以封邑为氏,也称为杨氏。杨姓是中国大姓之一。杨震,东汉大臣,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后因遭中常侍樊丰诬陷而罢官,自杀而死。他的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杨坚,即隋文帝,隋朝建立者,弘农华阴人。他北周时被封为隋王,总揽朝政。581年,杨坚废去静帝而自立,建立隋朝。经过数年的兼并战争,他于589年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各地政权长期分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他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进行了整顿,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保证,加强了中央集权。杨玉环,唐朝唐玄宗贵妃,世称杨贵妃,她通晓音律,长于歌舞。白居易有诗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自得到她后,整日沉醉于享乐之中。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行至马嵬坡时,迫于将士的压力,命她自缢而死。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初学江西诗派,后又风格转变,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为特点,自成一家,人称杨诚斋体。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现仅存一部分。他有些诗能关心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著有《诚斋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