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制定教育目的?

如题所述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6
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事关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为社会培养人,一直是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活动展开的前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需要认识和考虑以下依据。
(一)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从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来看,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总称。一个社会,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任何社会都十分注意社会关系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政治机构、组织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对社会关系予以调控和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
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来看,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或阶级的成员),而且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所制约。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为,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而不至于过低或过高、过轻或过难。我们知道,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选择确立教育(或培养目标)时,应予很好把握的基本前提。依据这些特点,才能将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为不同教育阶段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指导,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实际可行性,也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现实的和未来、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需要不只是产生于“自我生长”过程,也与个人在“生长”过程中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意识密切相关。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人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如果不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就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不能很好地培养造就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
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对人所应具备素质的要求、所预期形成的素质结构,不仅体现着社会规定性,而且也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对人的生理、心理、智慧才能、人格品行及生活能力、技能等方面理想化发展的追求。人是社会的主体,正视人的主体性需求,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教育目的,才更有利于人的价值的提升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才能对培养人的实际教育赋予根本的活动宗旨或活动追求。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从社会层面来说,可以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答,其中就可以讲到(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从个人层面来说,可以围绕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作答,其中可以讲到:(1)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3)个性发展等等。
以上是《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学频道。
中公教育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然而,素质教育面临着许多难以落地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素质教育难以落地

素质教育需要有稳定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支持,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并不完善。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不一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接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另外,教育管理的体制也需要改革,需要建立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监管。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素质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许多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许多教师缺乏对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四、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目前,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重视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缺乏对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重视,这些都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五、评价标准不合理

素质教育需要建立适合的评价标准,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然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落地,主要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以及评价标准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建立适合的评价标准,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地。 #教育#

举报/反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