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

如题所述


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孟加拉国、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媒体,近日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点赞中国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美媒也开始探索中美合作新方向,试图“曲线救国”。10日,国内媒体援引法国《费加罗报》报道称,在贸易方面,中国依旧是美国和欧洲的主要供应商。因此,如果在贸易上推动对华“脱钩”,对于美欧的经济伤害是非常大的。俄乌冲突已经搅乱了全球供应链稳定,而随着我国产值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变得不可或缺。美欧等个别国家发起的对华“贸易战”,并没有减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
?
其实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从数据上也能反映出来。欧盟有206种产品严重依赖外国工艺,其中141种是中国制造,占到了欧盟总进口额的3%。中美欧三方的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将另一方挤出世界市场之外。欧洲各国想推进对华“脱钩”,最终必然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不仅不会对我国的发展造成影响,反而会使其自身付出巨大的代价。
?
英国媒体则更关注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情况,英国《经济学人》网站今天就发文称,人民币的稳定可以从经济基本面中得到保障。如果经济基本面持续保持增长,人民币汇率就不会出现不断下跌的情况。中国经济在经历一系列挑战之后,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韧性。近年来,美元霸权在全球持续受到冲击,未来我们也将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进程,人民币在对外结算中占据的比重肯定也会越来越大。
?
同时,澳大利亚媒体也发表文章称,“学会仇恨中国,我们很可能因此而受伤”。美国采取咄咄逼人的对华政策,阿尔巴内塞政府的反华立场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澳方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要积极助长这种狭隘的情绪?实际上中国是威胁吗?威胁到了谁?中国的经济终将超过美国的经济,澳方应该理智做出选择。
?
10月10日,国内媒体同样援引因巴西里约时报的报道称,葡萄牙语国家对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前景非常看好。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输出生产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各国都实实在在地从与中国的基建合作中获益。特别是在政治上,我们也一直在走开放包容、和平共处的路线,这也是别国乐意看到的。
?
8日,土耳其《沙巴日报》也发文称,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的“软联系”也越发紧密,中国在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过程中,软实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中国璀璨的文明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们也乐于看到阿拉伯国家对于中国文化有极大的热情,这当然也有利于双方的合作和交流。随着我国的发展,不仅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文化方面我们的影响力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
?
在孟加拉国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已经拥有了200多家私有技术初创企业,中国的专利商标、工业设计和创意等方面的出口现在位居世界首位。包括我国将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建设,也将是世界首个单一国家进行此类建设。在科技领域,我国取得的璀璨成就是令人惊叹的。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肯尼亚《星报》也表示,我国提出的“数字丝绸之路”概念有助于帮助非洲开展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国家进步的新机遇。
?
可以看到,这些媒体对我国的点赞和支持是来自多方面的,有的是从经济入手,有的是从文化入手,有的是从国际关系入手。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各国也希望能够复制中国模式,与中国进行合作,携手共进,提升本国民众福祉,这是非常自然的。受到这个大趋势的影响,眼下与中国关系比较紧张的美国媒体,也开始积极探索中美之间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美国福布斯杂志8日就发布文章称,中美依然可以在抗击癌症和推动实现碳中和两个领域合作。同时,亚洲协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分析中心创始主席陆克文也表示,中美需要用放大镜来观察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减少发生冲突的风险。
?
一直以来,拜登政府采取的对华态度都是非常强硬的,美方一意孤行,破坏了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这一点美国民众、智库、媒体都有目共睹。但是民众也可以利用舆论发声,施压政府采取更加理智的态度,这也是一种方法。我们也希望美国决策者能够多倾听专家学者的声音,理解民众的呼吁,谨慎处理眼下中美关系存在的一些矛盾,不要将两国越推越远。#美媒分析中美仍可合作的两个领域##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英国##国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