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

如题所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是:
1.“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2.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


    政社合一:

  我国的集体经济组织最早叫合作社,如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后来又搞了人民公社(1958年开始).所谓政社合一指的是,人民公社既是行政组织同时又是经济组织,一个牌子履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它就是政企合一的前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7
中国农村改革开始后,随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部分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逐渐成为专业户,先一步富裕起来。当时的新闻媒体,将这些年收入达到或超过一万元的家庭形象地称为“万元户”。
“万元户”是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大量的历史细节,是改革开放史,特别是农村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仅见储著武、桂奕菲对1985年陈云质疑“万元户”宣传进行的考释。对农村改革的研究,学者大多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着重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中呈现出的诸如经济制度、所有权关系等方面的变迁。这些研究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变革本质,从整体上搭建起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但是,受限于长时段的宏观叙述,诸多细节被舍弃或忽略。在最早的农村改革中,部分事物变化缓慢或不明显,与变化较快的事物相比,好似未变,呈现出了变与不变共存的局面。本文拟以“万元户”为中心,从一个侧面考察中国农村改革在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变与不变。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谈及经济政策时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并通过这部分人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不仅说明了经济发展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曾经被污名化的“富裕”明确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目标,从而开始逐渐打消了人民对追求经济利益的疑虑。随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了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同时确认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能作为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决议(草案)》还要求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应当鼓励和辅导农民经营家庭副业,实行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以提高个人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结构。
第2个回答  2015-11-01
二是还有大概1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请问 问题到底是什么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