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二二)临证谈理中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在谈到理中丸和平胃散的时候说:“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这是李东坦在临床上的总结,写得特别简洁,没有套路,特别适用。

理中丸和平胃散这两个方子如何鉴别呢?

理中汤证的典型脉证是脉沉细,而平胃散的典型脉象是脉缓,脉细主寒,脉缓主湿。但是,李东垣在这里没有提到舌象。如果看舌象,平胃散的舌象是腻,只要看到舌象有腻,就表示有湿,理中汤的舌象是没有腻,最多就是薄白。

理中汤是以干姜为君,平胃散是以苍术为君。理中汤的干姜是祛寒的,平胃散的苍术是祛湿的。理中丸里用人参来补虚,平胃散就不需要补虚。

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可以加减,但是,我们要先把两个纯粹的方证鉴别开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加减。

我们返回去看二一节的那个病案的第一个方剂:炒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干姜9克,焦山楂15克,炙甘草3克。这个方剂就是平胃散加干姜和山楂,这里面的干姜,实际上是把理中汤里的干姜借过来了。只是借了干姜,没有借用人参。

在二诊的时候,就把党参用上了,开了理中丸。在第一张方剂平胃散里面术是用的苍术,而二诊的时候,理中丸中用的是白术。

高建中老师在读《内外伤辨惑论》里,写了一段话: 临床上,很多时候,选用某一方或不可以用某一方,是由脉象来决定的。脉,不能解决所有的辩证论治问题。但,离开脉,辩证论治也是不可能的。对脉的神化和对脉的轻视,都是临床不可取的。

比如说对理中汤和平胃散的鉴别,理中汤脉沉细,平胃散脉缓。在有些时候就靠脉这点来鉴别,有些时候,两个方向的脉象都不典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