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真的都是父母的问题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是在被打中成长的,尤其是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如果真的没有被父母打过,那简直是太幸福,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同龄人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是小时候挨打,躲避挨打的经历。

有人为了躲避挨打背着解放书包跑了几个田坎,连书本都全是泥水;有人为了躲避挨打,躲在玉米地里天黑了不敢回家,结果睡着了,醒来后更四处漆黑大哭喊妈妈;我先生说小时候院子里专门有打屁股的板凳和竹竿,做错事了自己把竹竿递给爸爸,乖乖的搬来板凳趴下等着挨打...

那时候小孩调皮不懂事学习不用功都是孩子的错,所以挨打挨骂的都是孩子。世界变得太快了,自从我们当了爸爸妈妈后,再也没有做错事的孩子了,不听话,不守规矩,成绩不好,都不再是孩子的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错了,是父母不用心教育有问题。

我小时候考试八十分以下进门先主动把屁股凑到家长面前,屁股打得开花了才会长记性,以后上课做题不敢马虎,不敢不认真。现在孩子考试哪怕不及格,明明是孩子自己没有认真听,没有专心学,却要把所有的责任怪到父母身上。

尤其是那些专家的的所谓名言‘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负责的家长’‘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没有陪伴,没有教养’等等..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有一个特点,比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鼓励少批评’‘多陪伴赞美’‘多给孩子自由’,提到要惩罚和批评孩子的特别少。

这样育儿法宝听上去非常在理,实例也有根有据,听过后好像真是这样。因为这样的育儿书籍太多了,现在年轻的父母特别喜欢夸奖孩子,鼓励孩子,屁大点事就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我见过十几岁的孩子给爷爷添了一碗饭,妈妈最少表扬了孩子不下五遍’你真棒’;捅了天大的篓子也觉得无知者无罪,在老家时见过十岁的孩子将一个小朋友从三米高的高台上故意推下去,摔得别人鼻青脸肿的,家长没有指责孩子一句,用一句‘孩子调皮不懂事’就完事了。

万千宠爱都给了孩子,万一孩子不听话不争气时,父母只会更自责,更内疚,更焦虑,觉得是自己无能,自己耽误了孩子,对不起孩子。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孩子还是那么‘熊’。

说真的,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套育儿方法是完全可以照搬和复制的,有些方法在这个孩子身上有用,到了另外一个孩子身上一点派不上用场。因为,天下没有两个完全一样性格和思想的孩子,这个与孩子父母无关,就像很多同是一个母亲生的孩子,从小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长大,也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距。

我们都喜欢‘优秀’这个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可是,必须清楚一点,既然有‘优秀’存在,肯定就有‘不优秀’的存在;同理,有‘乖’孩子,就必然会有‘熊’孩子。

如果孩子天性比较乖,从小被夸奖,鼓励,认可,那他肯定越来越自信,乐观,开朗....可假如孩子从小比较‘熊’,父母还一味的夸奖,鼓励,赞扬,那孩子是不是会越来越无视规矩,行为粗暴,无法无天呢?

上星期五我开了两个家长会,下午去小儿子班上,晚上去大儿子班上。小儿子读二年级,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家长必须深思和自我检讨的问题,班上有个别孩子周末回家就是不写作业,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哄也不写,骂也不写,打也没有用,反正就是不写。老师希望家长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存在了问题,为什么周一到周五,孩子在学校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回到家却怎么都不肯写呢?

晚上大儿子初三家长会,儿子所在班级是学校的尖子班,学习没有不优秀的。可是,有家长反映,孩子周末回到家就要整天整天的上网,家长阻止孩子就不吃饭,试过一整天都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的,家长只能妥协,任由孩子自己说了算。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只要家长妥协了一次,那么后面不可能不妥协,否则孩子还会继续不吃不喝。

总之一句话,孩子的好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沉淀出来的。同样,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下子形成,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是在没有爆发时被忽略了而已。

当孩子到了七八岁,如果劣性已经形成了,再来纠正非常的难,很多父母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等到上了初中后,本性善良的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错误,自己都会改正;而,本性没有那么善良的孩子很有可能会越来越猖狂,很容易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我想之所以被评为专家理论肯定是没有错的,孩子都是纯洁的白纸,都是天真可爱的。可是人性有善有恶,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些弱点仅仅靠竖大拇指,表扬是很难跨越的,弄不好会走另一个极端。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自认为性格还算温柔,对孩子也比较有耐心。俩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性格都不错,经常被老师和周围的朋友表扬。尤其是在与同学相处方面,都非常的有爱心,乐于助人。

尽管孩子已经很懂事,很让人省心了,可是在陪伴着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对他们说的最多的不是育儿书籍里常出现的‘我爱你,宝贝!’‘宝贝,你真棒!’而是‘不行’‘不要’‘不好,不可以!’

夸奖鼓励肯定当然有,可是惰性也是人之本能,孩子从小在表扬和赞美中长大,会出现一个错觉,他真的以为自己是最好,无人能敌。除非你生活在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否则孩子不可能永远只面对家里几个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外面的人谁来迁就你,谁无缘无故赞美你,肯定你?

古语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从来不太赞成放养,就像有书籍上说的一样对太过放养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更多时候,我还是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守规矩,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学习,都应该从遵守规矩开始,懂得什么是有所为,更要学会什么是有所不为。

小家伙在上幼儿园时,有次我接他放学,有点咳嗽还没有痊愈,他就闹着要吃冰激凌,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听,死死的抱着一棵树又哭又闹就是不走。那天因为路上有点堵车耽误了很多时间,哥哥早就放学了,估计校门口都没有什么人了。

以前也有这样的情况,跟他讲了道理他会同意等咳嗽好了再买。也不知道那天怎么了就是说不通,我着急接哥哥,越着急他越耍脾气,我使劲在他屁股上打了两巴掌,可能是几乎没有被打过,儿子惊恐的看着我,直到拉着他就丢进车里他还没有回过神。

我也知道不应该打孩子,更懂得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可是,在当时我只想着要尽快去接哥哥,不能让他一人在学校门口担惊受怕,更担心会有什么闪失。至于其他,什么耐心,温柔,轻声细语,都丢在了一旁。

在陪着娃成长中我也一路在摸索,在不断的犯错和纠错中学习,提升和修养自己。尽量做到无论孩子多熊,多不听话,都控制自己做到细声慢语,多鼓励,给予足够的耐心。

鼓励孩子,赞美孩子,同时,惩罚不应该被淡化,适当的惩罚可以鞭策孩子。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国妈妈,很清楚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无论是工作还是与人相处,处处都有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些规矩不仅框定了自己,也方便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天生好孩子,从小要对孩子多赞美,鼓励,肯定,可也要做到奖罚分明。让孩子从小学会遵守规矩,学会什么叫有所为,更要学会什么是有所不为。只有从小懂得为何要有所不为,学会遵守规矩,长大后面对更多规矩时才会约束自己,适应各种环境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