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的笔顺名称: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
乃,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nǎi,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乃”字在上古主要写第二人称代词或副词;又由副词“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等。
“乃”字在上古主要写第二人称代词或副词。西周克罍:“隹(唯)乃明乃心。”(你要让你的心地光明)句中两个“乃”都是人称代词,前者作主语,后者作定语。
西周驹父𪾔:“我乃至于淮。”(我就到达淮水)句中“乃”是副词。由副词“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
《唐韵》奴亥切。《集韵》《韵会》《正韵》囊亥切。𠀤柰上声。语辞。《庄子·逍遥游》:而後乃今培风。
又承上起下之辞。《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
又继事之辞。《书·尧典》:乃命羲和。
又辞之难也。《公羊传·宣八年》: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又辞之缓也。《周礼·秋官·小司𡨥》:乃致事。注:乃,缓辞。
又语已辞。韩愈《鬭鸡聮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注:用费誓砺乃锋刃语也。
又王禕诗:兹焉舍我去,契阔将无乃。
又尔汝之称。《书·大禹谟》:惟乃之休。注:乃,犹汝也。
又某也。《礼·杂记》: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注: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又彼也。《庄子·大宗师》:孟孙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又《唐书·南蛮传》:昔有人见二羊𨷖海岸,彊者则见,弱者入山,时人谓之来乃。来乃者,胜势也。
又地名。《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蛮安抚司,都镇马乃等处。
又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状似榧,而圆长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