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千古奇文《隆中对》

如题所述

《隆中对》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4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 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 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 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含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翻译: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第2个回答  2007-03-04
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简要译文: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第3个回答  2007-03-05
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简要译文: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OK分析
对于《隆中对》,我们应站在“小我”与“大我”两个角度来看待。站在“小我”来看待,这是一篇精彩的应聘报告,第一段说出“谋”的重要性,中间说出了自己的谋略,最后一句是与第一段相呼应的,等于提
示刘备:“你如果认为‘谋’是竞争的关键,你就有必要聘请谋士,上面是我给你的谋略,你看我的谋怎样?如果认为可以,那你就应当马上聘任我……”。若站在“大我”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篇精彩的策划报告,如果把诸葛亮的策划思维展示到OK图形上,则我们会看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恰是OK模型的生动写照(见《隆中对》思维图)。

去掉最后一句带有应聘色彩的语句,《隆中对》全文共324个字(加标点符号),为了便于谈论,我们把它分成五段来分析,内容如下:
第一段,诸葛亮用10%多一点儿的篇幅总结了竞争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行业”竞争规律的总结,策划首先要遵循规律,企业竞争首先要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在众多的规律中,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是头等大事。所以,我们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为“自我竞争取胜的条件”。
第二段,他用近20%的篇幅论述了竞争关系,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我们把第二段的内容概括为“对象的竞争条件”。
第三段,他用了30%的篇幅分析了环境,指出了竞争机会的所在。所以,我们把第三段的内容概括为“竞争环境与机会所在”。
第四段自我描述部分,他只用了不到10%的篇幅,高度概括了刘备的自我——“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段话内涵很深刻,他在第三段中说出了竞争机会,从竞争机会中可以看出,凭刘备的上述“自我”就足以把握这些竞争机会,但从第一、第二段来看,光把握这些竞争机会还不行,还需要他在第一段中指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谋”,所以,诸葛亮的全部意思应当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把握机会,成就霸业的必要条件已备,若有我等谋士加盟,则匡复汉室的条件将十分充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不要把话说满,旁边有关羽、张飞在,说得太满,会引起大家的反感,也容易使自己背上不必要的负担。总之,本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自我挖掘”。
此外,这段话也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判断标准,我们在后面再论述。
第五段,他指出了刘备的目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无论怎么策划,首先要支持决策者的目标,或者指出更好的决策目标,如果诸葛亮说了好长一段话,最后的结论是:“即便如此,将军您也只能当一代草寇,不给汉室丢脸也算是好人一个……”,那么,刘备不仅不会聘他,甚至刚毅的关羽和暴躁的张飞还可能要他的性命。总之,第五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决策目标”。
上述五段总结起来,用OK图形去说,就是“四面八方”,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总体定态”。
第四段,诸葛亮用了近1/3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刘备成就霸业的具体步骤——“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我们重新把这些步骤梳理一下,共分九个步骤:跨荆益、保岩阻、和诸戎、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向宛洛、出秦川、迎将军。所以,第四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动步骤即决策环的整理”。
那么,判断在哪里呢?其实,判断原则是分三个地方隐含的,一个地方是第一段,即“万事谋在先”,没有经过详细策划就不能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就不能展开竞争行动;另一个体现判断原则的地方是第二段,突出了一个判断原则——“以人合取天下”,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决策环中看出来,每个决策点都隐含着“不战而驱人之兵”的孙武战争哲学观点;还有一个体现判断原则的地方在第四段,诸葛亮在发掘刘备“自我”的同时,也是在给刘备戴高帽儿,换句话说,也是为刘备确定了行为准则和判断原则。诸葛亮的判断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逻辑推理。
此外,第七个决策点还有一个单独的判断原则——“天若有变”,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就不能“向宛洛”。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呢?诸葛亮没有说,因为战略思维不可能把未来的细小问题都确定出来。
那么,创新在哪里呢?在九个决策点中,第一个决策点“跨荆益”如果成功,则其他决策点就会顺理成章地执行下去,但如何“跨荆益”诸葛亮没有说,所以,他用个“若”(即“若跨有荆、益”)字来暗示:这个决策点需要创新。他为什么不说呢?这有三个可能:一是诸葛亮需要刘备确认“定态”、“整理”、“判断”是否正确,如果确认了,他才有必要研究出创新方法;二是诸葛亮已经研究出了创新方法,但只有被聘后才肯说出来,毕竟他和刘备尚未产生感情,也没有确定双方关系,不能过于主动;三是创新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他尚未考虑好创新方法。后来,诸葛亮采取背景转换的创新方法,以替孙权抗击曹操为借口,在帮忙的背景下,“借”来了荆州,进而又采取伏笔法,拿下了益州。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张基本反映了现代策划思维原理的OK图。
按OK图来完善《隆中对》,则可以形成下文:
“从事起事造反者,何等人为上乘?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善谋乃军事之关键。
孰敌孰友乃竞争之首要问题。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化敌为友,竟合求安乃当务之急。
时世造环境,环境待英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时机难得也。
将军恰为时代所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再加之我等谋侍左右,共同坚守帝室威望之本,取信于民之德,揽才聚贤之道,谋略先行之法,竟合求安之要领,则可帮孙权避曹操之威胁,反客为主,借势巧取,不断深入, 不久将跨有荆、益,此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诸葛亮演讲结束后,刘备并没有彻底明白《隆中对》的思想内涵,所以,诸葛亮又用很长时间,利用地图给刘备进行讲解。关羽张飞则始终没有明白诸葛亮的策划思路,一直对刘备高看诸葛亮耿耿于怀,不过,他们没有决策权,只要刘备决策了,他们会不打折扣地执行。
《隆中对》决策实施
后来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诸葛亮策划思想的正确。前期,刘备按照《隆中对》决策行事,很快就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基业;后期,刘备感情用事,没有坚守“竟合求安之要领”(判断原则),导致兵败人亡。《隆中对》决策没有执行到底,在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败之后,诸葛亮为什么不再策划一个新战略呢?那是因为诸葛亮代替不了刘氏天下的“自我”,刘备的儿子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四个自我条件中只具备一个。只要刘备之子也具备刘备的条件,那么,诸葛亮就不至于伤心累累、恨铁不成钢地写《出师表》了,说不定会写出精彩的《蜀中对》。可见,策划是需要客观条件的

塌上策
史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按照鲁肃的塌上策,东吴应该趁北方多务而取得整个长江南岸,经营江东、荆州,然后发展国力,与北方抗衡,等待时机而图天下。塌上策以及隆中对其实都很注重占据荆州,荆州很有可能成为双方开战的祸端。但是同时双方也都很注重孙刘联盟,隆中对提到“外结好孙权,”而鲁肃在其后也提到“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其后孙刘联盟的建立以及延续,诸葛亮、鲁肃都尽了很大努力。

在实行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是极为坚持地执行隆中对的,而对荆州也是极为争取。相反鲁肃在荆州方面与塌上策的战略似乎有所违背,因为他主张借出了荆州。而鲁肃此擧,虽然表面上看来违背了塌上策的战略,但是其实不然。

塌上策提出的时间较早,当时北方正处於混战状态而江东刚好远离战乱,如果真能如同鲁肃所言竟长江所极,在北方混战而南方安定的情况底下必然会造成北弱南强的局面,那时候吴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的大热门。而由於献策的时候北方尚未统一,霸占长江观望天下局势是绝对有利。但是由於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形成强大的势力,如果东吴还希望竟长江所极,那麽其优势就将会变为劣势。在防守的一方看来,战线越长就越为不妙。这也是为什麽曹操仲然有强大的势力但是面对蜀吴延绵万里的战线还只有防守一途。而将荆州借给刘备,就可以解决防守无力的问题。开辟了刘备、曹操在荆州的战线之后,孙权要应付的不过是徐州、合肥的战线,相对来说仲然久攻无功,也没有大规模损失。可以说,没有实力面对曹操而背负整个江东、荆州战线的孙权,借出荆州由刘备为其抵挡曹操是绝对英明的。由於蜀魏的宿命对抗,因此蜀国在没有消灭魏国前绝不会首先挑起对吴战事。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塌上策上说明的占据江东观望北方形势从中取利的状态未变。

可以说虽然鲁肃的塌上策从前期占据整个长江观望天下大势改变为后来的鼎足江东观望天下大势,但是其观望天下大势从中取利的战略意图并未改变。因此塌上策在与刘备联合开始就基本上转变为暂时不取荆州,因此隆中对、塌上策在荆州问题上并没有抵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隆中对、塌上策都要利用对方相辅相成地达到目标。
第4个回答  2007-03-04
  隆中对
  Lóng Zhōng Duì

  [一]《隆中对》的历史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二]《隆中对》的原文

  隆中对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 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 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将军岂有意乎?益 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含壶浆,”以迎将军 者乎?诚如是,则霸业 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三]《隆中对》的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三]《隆中对》的争论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7月18日,湖北《襄樊日报》登载《〈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阳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而《隆中对》最后一次现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选该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1988年修订初中教材,该文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而落选。

  比较1987年、2000年和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关于“隆中对”和“南阳”的注解并无区别。这就意味着,南阳市初三的老师同学早在1987年以前就接触到这种注解,为何南阳人到今年才“幡然醒悟”,发起签名“抵抗运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