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学数学编题要求

如题所述

编题基本要求
2010-12-06

1、题目的基本特征:诊断功能、针对数理出题、促进概念的理解、强调视空间表征、结合具体情境。
2、知识点标题简练、概括,要使学生形成明确的知识结构。
3、按末级知识点编题。
4、题型:包括单选、填空,以单选为主,填空其次。
5、题目内容
(1)内容要求
①. 多提炼概念、规则,针对“数理”出题。
“数理”:简练、概括、明确考查具体内容。
例 在计算“1.36+0.7”时,列竖式的时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那么,此题“数理”可以总结为:加法运算中的小数点对齐法则
②. 解析中点名“数理”:解析中明确说明此题用到的数理,并结合题目进行“数理”的具体阐释,即讲清楚这类题目为什么这么做。
例 计算“1.36×0.7”,结果的小数位是两个因数小数位相加的和。那么,此题“数理”可以总结为:积的小数位等于因数小数位的个数相加
③. 趣味性“既可以创设与日常生活非常贴切的情景,也可以创设拟人化、童话化的情景;题目中的人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动画片、童话中的;也可以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现题目内容。
④. 与现实联系,题目结合具体情境。
例 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产品合格率、药物的含量等。
(2)注意事项
①. 如果不以计算能力为考查目标,题目中的数字要简单,便于学生计算。
不合适题目举例:一种电线,1米重1.08千克,90.5米这样的电线重( )千克?
理由:计算过于复杂,可以把1.08改为0.8。
②. 题目类型设置要恰当,保证答案具有唯一性。
不合适题目举例:红领巾公园的门票每张5.5元,学校组织9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带600元钱够吗?( )
用填空题不合适。理由:可回答:够/不够、可以/不可以等,无法确定标准答案。
③. 知识点有交叉时,可以在问题中注明多个知识点。如果是平行的知识点(即都很重要),可以注明多个知识点;如果一个是当前学习的,另外的是前一册的知识点,则以当前的知识点为主要考查对象。
(3)编题数量
先确定每一个末级知识点下面的所有的数理,每个数理在每个认知水平下面一般有2-5题左右,具体表现为:记忆2-5题,理解5-10题,应用2-5题,综合2-5题,思考:不一定,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6、题目难度:以掌握情况为目标,重要题目的难度不做严格要求(0%-100%皆可)。
7、题目答案:保证唯一性(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准确性。
8、题目认知水平:分记忆、理解、应用、综合、思考五个认知水平,详细请见附录一。
9、题目分值:根据知识点重要程度和题目难度估计。
10、题目时间:根据题型、题目难度和知识点重要程度估计。
11、题目分析:包括考查“数理”和“解题思路”两部分。
12、试题来源:名校、名师、易错题、重点题为主。

附录一、题目认知水平(参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
1、 记忆:最基础的认知能力层次,主要考查学生对“数理”(数、式的运算法则、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推理思路及证明程序、解题方法等)的记忆情况(是否已经记牢?能否进行识别?鉴别?)。
例1:0.28×0.34的竖式算式 正确么? 单选
分析:考查对“因数小数位的个数相加”的记忆情况。本题中积的小数位数错误。被乘数和乘数一共有四位小数,而积却只有三位数,像这样,积的位数不够,就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不足几位就补足几个0。所以0.28×0.34的竖式算式的正确写法应该是
例2:0.74×5的竖式结果是( ) 单选
A: B: C: D:
分析:考查对“因数小数位的个数相加”和“竖式计算去“0”法则”的记忆情况。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整数来计算,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此外,小数部分末位的“0”要划去。74×5=370,因数中共有2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2位,点上小数点,得到3.7。所以答案选B。
例3:解方程:x÷8+4=10,x=( )?下面解方程的过程 正确么? 单选
分析:考查对“解方程的步骤和运算顺序”的记忆情况。式中“x÷8+4”的含义是“x除以8的商再加上4”,而不是“x除以8与4的和”。正确解答是 。

2、 理解:是认知能力的核心,侧重于对“数理”的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能否解释?转换?推断?对比?讨论?鉴别?),强调知识迁移(近迁移为主)的重要性。
此部分多设置一些题目,突出“数理”理解的重要性。
例1: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比1小。这句话正确么? 单选
分析:考查对“纯小数”和“混小数”乘法的理解情况。两个纯小数相乘,积小于1,例如:0.1×0.2=0.02;而混小数乘纯小数也可能等于或小于1,例如:1.25×0.8=1;混小数乘以混小数,可能大于1,例如:1.2×1.5=1.8。
例2: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0除外)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0除外)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单选
分析:考查对“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情况。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那么积就扩大10×10=100倍。
例3:分数: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爸爸吃5块,小明吃3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单选
A: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 块,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 块。
B: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 ,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 。
分析:考查对“分数单位”的理解情况。 块与 , 块与 是不一样的。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5块,是吃了这个西瓜(单位“1”)的 。而说“ 块”,则成了把每一块当做单位“1”,这样,“ 块”变成了“每一块”的 ,“ 块”也成了“每一块”的 。

3、应用: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考查用“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在新的具体情境下的考查。主要是对单个知识点的应用(简单应用)。
例1: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有1.5千米,他每天往返两次,他一天要走( )米 单选
A.1.5 B.3 C.4.5 D.6
分析:考查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得出,小美上一天学从家到学校要往返两次,总共走4次,所以小美每天上学要走2.7×4=10.8(千米)。
例2:阴天了,王明在窗口看到远处有闪电,5秒钟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王明有( )千米(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4千米/秒)。 填空
分析:考查用“小数乘整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根据“速度×时间=距离”得出,闪电离王明的距离有0.34×5=1.7(千米),1.7千米等于1700米。

4、综合:指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考查多个“数理”的综合掌握、综合理解和综合应用等能力,强调远迁移的能力。
例1:下列算式中,与40.8÷2的结果不同的是( ) 单选
A:40.8×0.5 B:0.408×50 C:408÷20 D:40.8×5 E:4.08×5
分析:考查对“小数四则运算”的综合掌握情况。40.8÷2=20.4。一个数(0除外)乘小数,先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408×5=2040,于是得出:40.8×0.5=20.4,0.408×50=20.4,40.8×5=204,4.08×5=20.4,所以答案选D。
例2:有一箱鸡蛋,连箱共重20.5千克,拿出一半后,连箱共重10.5千克,鸡蛋重( )千克?箱重( )千克? 单选
分析:考查用“乘减”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箱鸡蛋拿出一半后,剩下的10.5千克的是一个箱和一半鸡蛋的质量和,又知一个箱和所有鸡蛋共重20.5千克,20.5比10.5多的正好是一半鸡蛋的质量,再乘2可求出鸡蛋的总质量,即鸡蛋共重(20.5-10.5)×2=20(千克)。再用20.5减去鸡蛋的总质量就是箱重了,即20.5-20=0.5(千克)。

5、思考:侧重于考查对“数理”(数学学习中的规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好的解题策略等)的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鼓励学生探寻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体现。
增加一些难题,比如奥数上面的题目。
例1:题目: 根据图a和图b,可以判断图c中的天平( )端下沉。(填“左”或者“右”) 填空
分析:考查对“方程等式的性质”的思考能力。由图a知道,5个圆形的重量<2个正方形的重量,两边同时除以5,5个圆形的重量÷5<2个正方形的重量÷5,就得一个圆的重量<0.4个正方形的重量。由图b知道,2个三角形的重量=1个正方形的重量,两边同时除以2,就得1个三角形的重量=0.5个正方形的重量。所以得到1个三角形的重量>0.4个正方形的重量>1个圆的重量。所以右端下沉。
例2: , ,那么a÷b=( ) 单选
A:2.4 B:24 C:0.24
分析:考查对“加法和乘法间的关系”的思考能力。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100个0.003的和可以表示为0.003×100=0.3,再乘以3000等于0.3×3000=900。

附录二、编题格式
1、单选题
0# 编号:-1
1#题目:这幅长方形画 的长是3.5分米,宽是4.2分米,给这幅画做一个画框,至少需要( )长的木条?如果在画上面镶一块玻璃,需要( )大的玻璃?
2# A:15.2分米,14.7平方分米
2# B:7.7分米,15.4平方分米
2# C:15.4分米,14.7平方分米
2# D:7.7分米,14.7平方分米
3# 题型:单选
4# 难度:100
5# 答案:C
6# 认知:综合
7# 分值:10
8# 时间:3
9# 知识点:1.2. 小数乘小数
10# 分析:考查对“用小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应用能力。画框是一个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周长的公式是(长+宽)×2,得出做画框需要的木条长度为(3.5+4.2)×2=15.4(分米)。根据面积=长×宽,得出需要的玻璃面积为3.5×4.2=14.7(平方分米)。
11# 来源:新课标同步单元练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改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9
其实无需怎么,难度为7 2 1即可,如果学校内部编,注重的还是课本内容,例题的变形,要和实际相结合。不要太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