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的名胜古迹

写作文 写超然台 400字 就是比如 :今天我去了超然台 那里怎样怎样........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希望打字快 写作文好的高手快点来帮帮我啊

在线等啊!!


!!!!!!!!!!!!!!!!!!!!!!!!!!!!!!!!!!!!!!!!!!!!!!!!!!!!!!!!!!!!!!!!!!!!!!!!!!!!!!!!!!!!!!!!!!!!!!!!!!!!!!!!!!!!!!!!!!!!!!!!1

  库沟恐龙化石遗址 该遗址俗称“龙骨涧”,位于吕标镇库沟村北不到一里的小岭下,西靠涓河,东接泉子沟,北侧系丘岭沟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153600平方米。这里埋藏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是一处大型恐龙群墓地,有着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1964年秋,国家地质工作者来诸城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这一古生物化石宝库。上世纪6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龙骨涧南侧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内有5个恐龙个体,有小巧的鹦鹉嘴龙、高大的鸭嘴龙、凶猛的霸王龙、笨重的蜥脚龙,以及众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修复的两具鸭嘴龙化石骨架,现分别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中。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一架,高8米,长15米,骨架总重350公斤,被称为“巨型山东龙”。1990年,人们又从龙骨涧发掘出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鸭嘴龙化石,被命名为“巨大诸城龙”。这具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现陈列于诸城恐龙博物馆。

  鸭嘴龙是中生代自垩纪晚期(距今1亿年左右)的一种能用后肢行走的水陆两栖动物,生活在湖沼地区,以植物和水中的蚌类为食。恐龙因何而灭绝,尽管科学家曾有过多种解释,但确切的答丄案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那么,龙骨涧恐龙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诸城地区在5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距今约2亿多年)海水退下成为陆地。由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遍地湖沼,植物繁茂,大量的爬行动物出现了。尤其是恐龙,这期间已成为主宰群体,天空、湖泊、陆地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些龙生活了约1亿多年,到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变动,诸城地势有的地区(如南部山区)相对上升,成为现在的山岭,有的地区相对下降,成为峡谷和河床。当时,陆地上的一些古生物(如恐龙蛋、恐龙遗体等)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了种种地质作用,最后变成了化石。所以说,地层就是记载地球历史的一本书,而化石就是记载古生物发展进化的特殊文字。

  诸城发现大规模恐龙化石群后,《人民日报》于1972年1月22日作了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全国播送了这一消息。当时,此事不仅轰动了全国,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1980年秋,日本记者考察组专程来诸城参观了龙骨涧,回国后在日本较有影响的报纸《长崎新闻》上作了重点报道。近年来,更有多批外国专家和旅游者慕名前来诸城探访龙骨涧,这里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古生物化石宝库。

  诸城恐龙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于古生物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对山东东部自垩纪晚期的地质划分,古地理、古气候的探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加强对恐龙化石区的保护,1979年,诸城县人民政丄府把库沟龙滑涧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子遗址 呈子遗址位于皇华镇呈子村西河边的高地上,南、北、西三面为杨家庄子环绕。遗址周围形成高3至5米的断崖,比呈子村高出两米左右。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到3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经炭14年代侧定,呈子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4900年(树轮较正为约5500年),是山东沿海一带较早的人类定居村落,也是诸城市境内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1976年秋至1977年春,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原始社会晚期墓葬100座,房基3处,灰坑16个,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和角、牙、蚌等器物700余件。其中,有盆形“鬼脸式”足黑陶鼎和蛋壳陶高柄杯等十分珍贵的文物。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发现灰坑44个,房基4座,墓葬26座,出土文物有陶、石、骨、蚌、玉器等。在这次发掘中,尤为重要的是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了一铜器残块,这是继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同时期铜器之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为确定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8
库沟恐龙化石遗址 该遗址俗称“龙骨涧”,位于吕标镇库沟村北不到一里的小岭下,西靠涓河,东接泉子沟,北侧系丘岭沟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153600平方米。这里埋藏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是一处大型恐龙群墓地,有着十分重要的科考价值。

1964年秋,国家地质工作者来诸城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这一古生物化石宝库。上世纪6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龙骨涧南侧进行了4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内有5个恐龙个体,有小巧的鹦鹉嘴龙、高大的鸭嘴龙、凶猛的霸王龙、笨重的蜥脚龙,以及众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修复的两具鸭嘴龙化石骨架,现分别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中。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一架,高8米,长15米,骨架总重350公斤,被称为“巨型山东龙”。1990年,人们又从龙骨涧发掘出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鸭嘴龙化石,被命名为“巨大诸城龙”。这具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鸭嘴恐龙化石,现陈列于诸城恐龙博物馆。

鸭嘴龙是中生代自垩纪晚期(距今1亿年左右)的一种能用后肢行走的水陆两栖动物,生活在湖沼地区,以植物和水中的蚌类为食。恐龙因何而灭绝,尽管科学家曾有过多种解释,但确切的答丄案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那么,龙骨涧恐龙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诸城地区在5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距今约2亿多年)海水退下成为陆地。由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遍地湖沼,植物繁茂,大量的爬行动物出现了。尤其是恐龙,这期间已成为主宰群体,天空、湖泊、陆地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些龙生活了约1亿多年,到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变动,诸城地势有的地区(如南部山区)相对上升,成为现在的山岭,有的地区相对下降,成为峡谷和河床。当时,陆地上的一些古生物(如恐龙蛋、恐龙遗体等)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了种种地质作用,最后变成了化石。所以说,地层就是记载地球历史的一本书,而化石就是记载古生物发展进化的特殊文字。

诸城发现大规模恐龙化石群后,《人民日报》于1972年1月22日作了专题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全国播送了这一消息。当时,此事不仅轰动了全国,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1980年秋,日本记者考察组专程来诸城参观了龙骨涧,回国后在日本较有影响的报纸《长崎新闻》上作了重点报道。近年来,更有多批外国专家和旅游者慕名前来诸城探访龙骨涧,这里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古生物化石宝库。

诸城恐龙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于古生物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对山东东部自垩纪晚期的地质划分,古地理、古气候的探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加强对恐龙化石区的保护,1979年,诸城县人民政丄府把库沟龙滑涧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呈子遗址 呈子遗址位于皇华镇呈子村西河边的高地上,南、北、西三面为杨家庄子环绕。遗址周围形成高3至5米的断崖,比呈子村高出两米左右。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到3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经炭14年代侧定,呈子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4900年(树轮较正为约5500年),是山东沿海一带较早的人类定居村落,也是诸城市境内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1976年秋至1977年春,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原始社会晚期墓葬100座,房基3处,灰坑16个,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和角、牙、蚌等器物700余件。其中,有盆形“鬼脸式”足黑陶鼎和蛋壳陶高柄杯等十分珍贵的文物。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发现灰坑44个,房基4座,墓葬26座,出土文物有陶、石、骨、蚌、玉器等。在这次发掘中,尤为重要的是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了一铜器残块,这是继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同时期铜器之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为确定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2个回答  2012-07-18
 超然台,位于山东诸城市内,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建。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评曰:“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寻旧台”。苏轼政务之余,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的。
编辑本段历史
  超然台自苏轼之后,历经朝代变更与兵荒马乱,在如此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贤达人士曾多次维修。史料记载,元代重修两次:1322年密州同知庚伯麟修超然台、苏公祠;1338年密州达鲁花赤真闾修超然台,并留刻石于台上。
  明代重修五次:1393年由千户所修;1455年由知县黄武修超然台并增修慕贤亭;1522年知县张瑶奉命迁真武神于北极台,超然台专祀苏东坡;1579年知县李观光修苏公祠;1591年知县宁嘉猷修苏公祠。
  清代重修七次:1690年知县马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721年知县罗廷璋增修超然台、苏公祠;1759年知县张师赤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29年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36年知县汪封渭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52年知县王廷荣修超然台及苏公祠;1889年修超然台及苏公祠。民国时期修台二次:1919年县知事尹祚章修台;1924年混城旅长毕庶澄修台。
  关于台上石刻,也历经沧桑。据不完全统计,有修台记、赋、跋、诗、像、竹等石刻50余方,不过多有遗失与复刻。随着朝代的变更和混战,超然台石刻受到了极大损坏,首先是台前“超然台”三个大字被人挖走,直到元代由中议大夫王 C用柳体书写径尺的“超然台”三个大字,刻石嵌于原处;其次是台上的诸多石刻,也在元代以前遗失殆尽。此后,后人复刻《超然台记》《超然台赋》,及《重修超然台记》《专祀苏东坡先生记》《雪夜书北台壁》等诗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