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浙江语文阅读理解题把原作者打败的事情?你觉得高考阅读理解是胡乱揣摩意思吗?

如题所述

语文阅读理解,把原作者打败这件事情确实非常尴尬,杨,大家更加重视阅读理解是否就是胡乱的揣摩作者的意图。但是其实阅读理解真正的目的不是让你理解作者与原文,而是让你理解出题者的意图,这才是阅读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大家都觉得阅读理解这道题目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但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因为我们发现答案有一个很固定的模式,大家只是在这个模式里结合内容发表观点,出题者的意图在最开始就表达得非常明确,答案也非常清晰,就是绝对不能偏离我的想法,跟我不一样的就是错了。

很多人做不好阅读理解,只是因为不愿意去接受这种模式,强行的想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看不清现实,所以才会失败。原文作者在这次考试中输的不冤枉,你可能觉得这篇文章是你写的,所以你才有最大的发言权,但是你忘了,这是在考试,你根本不愿意去理解出题者的意图,所以出题者也不会去理解你。

有人会说这样的阅读理解题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是应试教育错误的体现,但是当你走向社会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方式还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和你说一堆东西,但是想要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意思,只不过不好,直接说出口,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让你理解。如果你死板的非要解读这句话,那根本就无法跟上说话人的节奏,如果这个人是领导的话,还会觉得你很笨,不懂事。而如果你运用阅读理解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真的非常简单,我们要理解的是说话人背后的意图。明确了他的意图,然后才能实现他的想法。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妥协,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坚持自己的想法,与人相处也好,工作也罢,大家需要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听你的思想。

阅读和理解其实是分开的,考察的是你两个能力,一个是从文章中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个是你理解出题人意图的能力,瞬间觉得这个题目真的好高大上,考察的真是十分全面。当你具备这两个能力之后,就需要你用语言把它组织出来,而语言组织能力就是语文的根本,说话和写作都用得到。从这些方面来看,阅读理解这样的模式还真是有利无害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8

我觉得浙江语文阅读理解题把原作者打败这件事很正常也易于理解。

其一,原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当时那么写有什么深意,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正确比较官方的说法,因为当自己的作品成为高考题,关系到考生的分数时,作者也怕自己的言论会影响到题目答案吧,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作者如此回答无法验证其真伪,自然也无法得出把原作者打败这个问题。其二,所谓文以载道,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表达一定感情,隐藏一种写作动机的,否则,文学会成为文字的堆砌,文字游戏,毫无价值。因此,阅读理解题是可以用来检测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这种考察方式并无不妥。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科学的设计答案,而不是否定阅读理解题本身。

第2个回答  2017-06-29

      关于浙江语文阅读理解题把作者打败的事情并不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过类似的事件,引起过人们的热议。记得那是小学语文书里有一篇巴金的文章,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段意时与一名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老师说教参就是这么说的,得以教参为准。没想到这位学生亲自给巴金先生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理解,也说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巴金见信后很快给这位小学生写了回信,并对小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我并没有教参上的意思。
      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很可能存在超越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而产生了作者也没能预料到的新的意义。这种情况下,打败作者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认为是胡乱揣摩。但也不能否认,有些专家出现了理解偏差或受左的思想影响,无意或有意的歪曲了作品本意。这种情况是应该杜绝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