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造林

如题所述

一、标准条款

1 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1 林带规划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林带走向、宽度、间距、结构、混交类型。

1.1.1 林带走向

1.1.1.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应设在农田林网外围的沙丘前沿地带及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交界处,林带走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动方向。

1.1.1.2 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

1.1.1.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

1.1.2 林带宽度

1.1.2.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

1.1.2.2 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

1.1.2.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

1.1.3 林带间距

1.1.3.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采用单带、双带或多带式,间距应为50~100m。

1.1.3.2 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间距应按乔木主要树种壮龄时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计算。主林带和副林带交叉处只在一侧留出20m宽便于交通的缺口。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1.1.3.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依沙滩分布的宽度,可设近海前沿一道主干防风林带,或者在第一道近海防风主干林带之后,每隔100~300m,再设第二、三道防风林带。

1.1.4 林带结构(图6-1)

1.1.4.1 疏透型。林带间距10~15倍树高,适用于重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海岸防护林。

1.1.4.2 紧密型。林带间距8~10倍树高,适用于风口造林和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以及铁路、公路干线两侧林带。

1.1.4.3 通风型。林带间距15~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岸线防风林带。见图6-1。

图6-1 林带结构示意图

1.1.5 林带混交类型

1.1.5.1 乔灌混交林带:乔木、灌木树种按比例组成,构成紧密结构或疏透结构林带,适于干旱与风害严重的地区。

1.1.5.2 乔木混交林带: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的伴生树种。也可用两种喜光树种,分别配置于林带两侧,组成通风结构林带,适于农耕地或沿海沙带。

1.1.5.3 灌木混交林带:林带全由灌木组成,用作生物沙障。

1.1.5.4 综合型混交林带:乔灌混交和喜光、耐荫性、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性林带。适于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风口造林。

1.2 风口造林设计

设置与主害风向相垂直的带状沙障,其宽度1~2m,间距20~30m。在沙障内可营造紧密型乔灌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错排列;株间或行间混交或呈块状混交,乔灌比例1∶1,迎风面栽灌木,背面栽乔木。

1.3 片状造林设计

1.3.1 风蚀较轻的沙地或稳定的低沙丘、半流动沙丘,可直接成片造林,全面固沙。

1.3.2 对流动沙丘,应先设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然后成片造林。在背风坡丘间低地栽植乔木林带,阻挡流沙前移;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木,拉低沙丘。

1.3.3 片状造林的株行距,应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植株一般均呈“品”字形排列。

2固沙造林的树种选择

2.1 树种选择原则

2.1.1 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树种和乡土树种。

2.1.2 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

2.1.3 灌木应选择防风固沙效果好、抗旱性能强、不怕沙埋、枝条繁茂、萌蘖力强、条材(或薪柴)产量高、质量好的树种。

2.2 北方风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2.1 乔木:杨、柳、白榆、樟子松等。

2.2.2 灌木:沙柳、沙米、沙棘、沙蒿、花棒、踏郎、柠条、紫穗槐、沙拐枣、红柳、枸杞等。

2.3 黄泛区古河道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3.1 乔木:杨、柳、榆、臭椿、刺槐、侧柏、泡桐等。

2.3.2 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杞柳、荆条等。

2.4 东南沿海岸线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4.1 乔木:木麻黄、相思、水杉、柳杉、火炬、松侧柏、杨、苦楝、麻栎、乌桕等。

2.4.2 灌木:杞柳、刺梨、白刺、黄槿、夹竹桃等。

3 固沙造林施工

3.1 造林整地

3.1.1 整地时间

3.1.1.1 营造乔木林,在北方的中度、轻度风蚀区和杂草丛生的草滩地、质地较硬的丘间地和固定沙丘等,应于前一年秋末冬初整地,次年春季造林。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造林不宜整地,避免造成风蚀。重风蚀区可在春季随整地随造林。南方地区可在造林前整地。

3.1.1.2 营造纯灌木林时,可随整地随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整地时间相同。

3.1.2 一般整地方法

3.1.2.1 在大片完整和坡度较缓的沙荒地上造林,可用带状整地,带宽1.0~1.5m,带面耙平后,在其上再挖穴栽树,按设计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条件时可采用机械开沟作带。

3.1.2.2 在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坑径1.0~1.5m,坑深0.6~0.8m,坑距3~5m,呈“品”字形排列。

3.1.2.3 营造灌木林可采用穴状整地,按设计的株行距,定点挖穴,穴径不小于0.6m,坑深0.3~0.6m,视苗木根系而定。

3.1.3 特殊的整地方法

3.1.3.1 翻淤压沙整地。黄泛区古河道沙地,沙层较浅(0.5~0.6m),下为淤土。造林前,可先用人工或机械将下层淤土翻起,压在沙上,厚0.3~0.4m,然后在淤土上造林。

3.1.3.2 客土整地:东南沿海岸滩,夏季地温高,应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后用低温客土种树。

3.2 植苗造林

3.2.1 选好苗木

3.2.1.1 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

3.2.1.2 阔叶树种应选择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地径2.0cm以上,乔木主根系长度25~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2~3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顶芽。灌木苗应选择1~2年生苗木。

3.2.1.3 应把好起苗质量关。起苗时应不伤根,不损苗,保持较完整的毛细根;针叶树苗起苗后,做到随起随栽。外地运苗,应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过2d。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应打浆并做好假植,并设挡光挡风措施,防止暴晒风干或堆放发热

3.2.2 栽植技术

3.2.2.1 阔叶乔木宜在春秋二季挖坑栽植。

3.2.2.2 根系不大的灌木苗或针叶乔木苗,一般在春季或雨季采用窄缝栽植。

3.2.2.3 用容器苗或植生针叶苗造林,应事先整地,待春季墒情好时造林,或在立秋前的雨后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阔叶乔木苗,可截杆造林。

3.2.2.4 风口造林,栽植深度应超过当年最大风蚀深度,直达沙地的湿沙层,并在植穴周围培置沙埂,增加地面糙度,减轻风蚀。

3.2.2.5 营造海岸线防风林时,应采取客土和适时深栽。

3.3 插(压)条造林

3.3.1 选条

选择一年生新条、壮条,随剪随插(压),备用枝条应保湿。一般条长0.4~0.7m,地径粗1~2cm;高杆杆长2.5~4m,径粗3~6cm。

3.3.2 插条

插条应露出地面3~4cm,留有1~2个芽眼,并防止芽眼倒植;高秆造林应埋入地下0.8~1.2m,地面以上为1.5~3m;利用卧干栽植时,覆土厚度宜为10cm。

3.4 飞播造林

3.4.1 播前勘查、规划

3.4.1.1 应对飞播地区进行勘查、调查,掌握沙丘类型、走向、原有植被种类和覆盖度以及降水季节沙地土壤水分条件等。

3.4.1.2 应根据飞播造林可能取得的效率,确定具体的飞播范围,进行测量、规划接近于平行主风向的航播带,埋设入航出航的标桩,绘制飞播作业图(比例尺1/1万)和播区位置图(比例尺1/20万)。

3.4.2 播幅与航高设计

3.4.2.1 应根据播区情况,确定单程或复程的航带长度、播种宽度和飞行高度。大粒种子设计播幅宽为50m,航高为50~70m;沙蒿等小粒种子设计播幅宽度40m,飞行高度50~60m。

3.4.2.2 如播幅较宽,应在上述宽度基础上增加20%~30%的重叠率。

3.4.2.3 飞播作业时,侧风风速不应超过5.4m/s,侧风角度不应超过40℃(小粒种子不应超过20℃)。顺、逆风飞播风速:大粒种子,不应超过6~8m/s,小粒种子不应超过6m/s。

3.4.3 播前的准备工作

3.4.3.1 飞播固沙植物的选择。在流沙地区飞播应选择抗风蚀、耐沙埋、生长迅速、自然繁殖力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沙蒿、踏郎、花棒等。每公顷播量:踏郎12~18kg,花棒15~23kg,沙蒿7.5~15kg。

3.4.3.2 种籽大粒化处理。为解决小粒种子和易飘移种子的位移,应在种子外面裹上黄土,制成比种子重2~3倍的大粒化种子丸,保证飞播种子分布均匀,提高飞播保苗的面积率。

3.4.3.3 种籽防害处理。播前应采用对人畜无害的药液浸种,防治鼠、兔、虫三害。

3.4.3.4 应根据规划设计飞播的范围与幅宽,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志。

3.4.3.5 播种期宜选在夏秋雨季,并在有效降雨前7~15d作好天气预报。

3.4.4 飞播后的管理

播区应设专人管护,禁止人畜进入播区放牧,以及割草、挖树根等破坏幼苗和树木的活动。

4 固沙造林的抚育管理

固沙造林后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进行幼林补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护。各项管理工作应按GB/T16453.2第一篇有关规定执行。

二、理解与实施

固沙造林指的是在风沙地区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施工和管理。在固沙造林中必须结合水分条件考虑造林密度的问题,不能单一追求大密度。飞播造林是利用飞机进行播种的造林方法,适用于一些人烟稀少,或急需建立大面积植被而又缺乏劳力的地区,具有速度快、功效高、成本低的特点。

因为这一节是防止风蚀的重点,与原标准相比,改动较大:

(1)删除原标准5固沙造林的开头介绍“固沙造林包括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

(2)在原标准防风固沙的基础上,改为防风阻沙固沙。突出其阻沙和固沙的双重功能。

(3)将原标准5.1.1.1.2“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30°~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改为“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即:增加了“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对长方形网格和正方形网格的使用作了区分。将主林带走向与主风向偏角的度数由“不大于30°~45°”改为“不大于45°的偏角”,原因是风向是林带、林网或防护林体系设计的主要配置参数。当正方形林网与风向呈45°左右的交角时,具有防护效能的截面积最大,其原因是风向与林带斜交时,受相邻两条林带的共同作用,增大了风通过林网的截面积。一般林网都是方形的,但不一定都是正方形(多为矩形),当风向与林网斜交时,防护效率不次于风向与单条林带正交时的防护效率,且在相邻两条林带的长度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是不变的。因此可以认为,风向与林网垂直时,林网的防护效应是显著的,风向与林网斜交时,林网的防护效应也是显著的,使标准更精确。

(4)原标准5.1.1.1.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增加了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的防风林设计。

(5)原标准5.1.1.2.1“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改为“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新标准大大增加了防风林带的宽度,增强阻沙固沙的效果。

(6)原标准5.1.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副带宽可为4~6m,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改为“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对原标准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说明。

(7)原标准5.1.1.2.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10~20m,最大可达100~200m”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增加了沿海岸线防风林带的宽度,意在增强防风阻沙固沙的效果。

(8)在原标准5.1.1.3.2的基础上增加了“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9)原标准5.1.1.4.1在疏透型林带结构适用类型中增加了海岸防护林。

(10)删除原标准5.1.1.5林带混交类型中“混交类型有乔灌混交、乔木混交、灌木混交、综合型混交四种”,原因是在下文中分别对此作了介绍。

(11)删除原标准5.2.1.1中“有利于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

(12)删除原标准5.1.1.2“乔木树种应具有耐瘠薄、干旱、风蚀、沙割、沙埋,生长快,根系发达,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虫害,改良沙地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严寒,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高温”改为“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简化了新标准的语言。

(13)删除原标准5.2.2.1中杨树的几个种类,即:“(青杨、胡杨、小叶杨、新疆杨、河北杨、合作杨、大官杨)”。

(14)原标准5.3.2.1.1“要求选用一、二级苗,不能用等外苗木”改为“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其中GB6000是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LY1000—91是指《容器育苗技术》。

(15)删除原标准5.3.3中插(压)造林技术的分类“包括插条、压条、高秆、卧秆等栽植方法”。

三、示例

农田防护林网是一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也是实现田、林、沟、路、渠综合治理,维护平原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农田林网是建立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也是农区粮棉稳、高产提供保障的基础工作。

示例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农田防护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1.自然条件

鄂尔多斯市区域内黄河南岸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度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2160mm。年均日照时数3194h,年均气温6.5℃,极端气温最高40.2℃,最低为-32℃。年均风速达2.7m/s以上的大风天数180余天,沙尘暴出现日数27次之多,最多达38天,多集中于11月至翌年4月,主要为西北风。无霜期120~140天,昼夜温差大。沿河地区主要分布着草甸土、盐土、沼泽土以及风沙土。

2.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农田防护林的结构选择。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的结构划分成疏透型、通风型和紧密型三种类型。

1)疏透结构类型:高大乔木加灌木,灌木多配置在林缘一侧或两侧。其纵断面上具有较均匀分布的透光孔隙。在没有适当灌木树种的地方,可采用边行乔木平茬的办法代替。疏透结构林带能减低风速缓慢,林带内和林缘附近不会产生风蚀现象,在风沙较严重的地区宜于营造。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风速减弱53%~56%,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25H(H为林带宽度,单位m,下同)。

2)通风结构类型:单一高大乔木树种的纯林林带,林冠层紧密不透风,下部透光,风能顺利地通过下层树干间的大孔隙形成许多通风道。窄林带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宽林带可采用带状或行间混交方式。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随着远离逐渐增加,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30H,风速平均减低24.7%。通风结构林带的防护范围最大,特别在主风不垂直(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于林带时,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

3)紧密结构类型:选择三种或两种乔灌木进行混交的林带,林带较宽,上中下紧密,不透光也不透风。可采用行间、带状、行带状混交,乔与灌木可采用株间、行间混交或在林带边行配置灌木。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1~3H处,风速减弱59.6%~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10H计算,在30H范围内风速平均减低30.16%。对于农田防护林来说,紧密结构不适合作物种植,防风距离最小,一般不采用。

经过以上比较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实际,确定本区采用通风结构林带。

(2)农田防护林林带的配置模式选择。

1)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采取林随路走、林随渠行的配置模式,尽量少占地。通常沿灌水渠、道路、地埂栽植树木。在机耕路和干、支渠两侧各栽植1~3行树,形成主林带,走向与主风方向垂直,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在小毛渠和农田地埂边栽植1行树,株距1.5m,形成副林带。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防护林网格面积250~400亩。

2)纯井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

a.林—路—林配置。在机耕路两侧各栽1~2行乔木,主路宽6m,辅路宽4m,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施工方便,占地少,林木生长迅速,护路效果好。

缺点:一是林带胁地严重,林农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护难;三是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这种配置模式保存率很低,一般不采用。

b.林—路配置。林带宽占地2.5~4m,主路宽6m,辅路宽4m;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7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靠农田的一侧修地埂。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特别是灌水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减轻林带胁地;三是树沟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点:有林一侧,轻微影响机械耕作。

c.路—林—路配置。路、林、路宽占地分别为4.5m、2.5~4m、4.5m,均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8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树沟内栽2~3行乔木。林带间距500m。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减轻林带胁地,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矛盾不突出;三是缓解了林牧矛盾;四是有效地避免农民耕作过程中损坏树木;五是便于机械耕作;六是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拉运方便顺畅。

缺点:规划的路占地较多。

根据造林成效分析,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应采取第二和第三方案。

3.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通常选择高大、深根性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新疆杨、旱柳、樟子松、油松等。

(2)苗木规格:乔木苗规格,苗高3.5m以上(栽植时地上部分截为2.5m),胸径3~5cm,无冻害、病虫害、机械损伤等优质苗木。同一条树沟内要求苗木胸径一样粗。

(3)整地:黄河灌区结合农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时进行,一般在秋季完成,第二年春季随挖坑随造林。井灌区秋季结合修路开挖树沟,并将沟底疏松土整平,边坡整齐。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挖栽植坑,要挂线划行定点,按行点挖植树坑,规格一般为60cm×60cm×60cm,株行距2m×2m。随挖坑随造林。

(4)造林:起苗前将圃地浇灌一次,苗木拉运到项目区后,在水中浸泡3~5天。栽植时,在树苗上用油漆划栽植深度(60cm)线,然后将地上部分高度统一定为2.5m齐头,并用油漆涂好剪口,以防失水,随栽随取。

(5)补植:一条林带如果缺株断行,必将影响林带的预计结构,减低防护效果,必须及时进行补植。缺什么样规格苗,补什么样苗,缺多少,补多少。

4.农田防护林的抚育管理措施

(1)及时落实林权。农田防护林工程竣工后,坚持“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农田防护林拍卖或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林木产权归购买者所有,由林业部门颁发林权证,保障防护林承包者的利益。在防护林更新利用时,防护林承包者(或购买者)与防护林旁的土地承包户按7∶3的比例分成林木收入,让农民也得到部分利益,但更新利用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2)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必须适时进行幼林抚育,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抚育管理包括农田防护林栽植以后的浇水、松土锄草、修枝、抹芽、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每年l~3次,第1年3次,入冬封冻时浇水,第2~3年每年2次,第3年修枝时只剪掉畸形枝和并生枝。枝下高度为树高的1/3。

(3)强化管护措施。通过开沟造林,基本上解决了林农矛盾。但是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林牧矛盾比较突出,牲畜毁林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要强化管护措施。一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派责任心较强的护林员,勤于夜间看护;二是对毁林案件及时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对管护好的项目区实行重奖,充分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沙柳枝条等材料围捆树干或涂白刷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达拉特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用石棉网布围捆树干,成本低,防护效果非常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