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的网络解释砗磲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砗磲的网络解释是:砗磲(双壳纲砗磲科动物通称)砗磲(学名:Tridacnidaespp.):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壳质厚重,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1~2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全部为热带种,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Tridacnagigas)壳长可达1米。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中国共有6种,分布于台湾和南海各岛礁。砗磲(汉语词汇)砗磲(chēqú)指1、次于玉的美石。2、软体动物。3、指其介壳。4、特指酒杯。
砗磲的网络解释是:砗磲(双壳纲砗磲科动物通称)砗磲(学名:Tridacnidaespp.):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壳质厚重,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外韧带,通常有一个大的足丝孔。铰合部有一个主齿和1~2个后侧齿。外套痕完整,前闭壳肌消失,后闭壳肌近中央。全部为热带种,通常以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为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贝类,其中大砗磲(Tridacnagigas)壳长可达1米。砗磲外套膜内有大量的虫黄藻,借助膜内玻璃体聚光,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而作为自身养分,二者形成互利共生的特殊关系。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中国共有6种,分布于台湾和南海各岛礁。砗磲(汉语词汇)砗磲(chēqú)指次于玉的美石。软体动物。指其介壳。特指酒杯。注音是:ㄔㄜㄑㄨ_。结构是:砗(左右结构)磲(左右结构)。拼音是:chēqú。
砗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砗磲chēqú。(1)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种蛤,有时重250千克以上,肉可食。
二、引证解释
⒈次于玉的美石。引《广雅·释地》:“蜀石、_、玫、_磲石之次玉。”⒉软体动物,栖息热带海洋中。肉可食用。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长可达一米,可制器皿及装饰品。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砗磲》:“南海有蚌属曰_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许,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为贵。”⒊指其介壳。古称七宝之一。引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魏武帝以玛瑙石为马勒,_磲为酒_。”明屠隆《昙花记·西游净土》:“嵌珊瑚_磲玛瑙,光射月轮孤。”清朱彝尊《赠许容》诗:“吾生好奇颇嗜此,_磲犀象罗笥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这洋枪队过完之后,还有一个押队官,戴着_磲顶子,骑着马。”⒋特指酒杯。引明屠隆《_毫记·展武相逢》:“斩头颅报怨都城,把_磲使酒侯家。”
三、国语词典
动物名。一种蛤类。软体动物砗磲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贝,长者可达一公尺,厚达二十五公分,壳表有五个粗褶,生活于热带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壳可作装饰品。
关于砗磲的诗句
百金砗磲作璎珞百金砗磲作璎珞蜿蜒绣袋荣砗磲
关于砗磲的成语
不期然而然参差不齐长夜漫漫不期而然别有肺肠不齿于人草庐三顾不名一钱绸缪束薪不为已甚
关于砗磲的词语
草庐三顾仓皇出逃沉博绝丽绸缪束薪不齿于人不为已甚伯道无儿不名一钱疮痍满目别有肺肠
关于砗磲的造句
1、竟然是一只灰白色,城门大,状若饺子的砗磲。
2、正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人养玉,玉养人”,玉化砗磲既有玉石的珍稀高贵,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又神秘莫测而惹人喜爱。
3、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
4、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
5、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砗磲的详细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