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切片一个细胞大约多大?

如题所述

肝硬化切片,一个细胞大约多大?
制作时将部分有病变的组织或脏器经过各种化学品和埋藏法的处理,使之固定硬化,在切片机上切成薄片,粘附在玻片上,染以各种颜色,供在显微镜下检查,以观察病理变化,作出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制作
1.取材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黏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
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作脱水。无论是用石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石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石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石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杨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
(1)使石蜡浸入组织中,取代组织中含有的透明剂。
(2)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置于融化的固体石蜡中,石蜡凝固后,组织即被包在其中,称蜡块,此过程称为包埋。
5.切片和贴片
(1)修整蜡块:可视其组织的大小,在组织边缘约0.1~0.2cm处,切去余蜡部分,否则易造成组织皱缩不平。
(2)准备好切片用具:切片刀、毛笔、眼科镊子(弯)、漂烘温控仪
(3)安装蜡块:将修好的蜡块安装在金属或木制持蜡器上。
(4)安装切片刀:将切片刀安装在切片机的刀台上,把刀台上的紧固螺丝旋紧,使切片时不产生振动,能保持一定的切片厚度。
(5)切片的厚度:切片机的厚度调节器上刻有0~50μm或0~25μm,可任意选择其厚度,石蜡切片的厚度一般在4~6μm。
(6)切片
(7)铺片: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水的张力和水的温度,将略皱的蜡带自然展平。
(8)贴片、烘片:待切片在恒温水面上充分展平后,将蜡片捞到载玻片的中段处倾去载玻片上的余水,置入60~65℃恒温箱内或切片漂烘温控仪的烘箱内烤片15~30分钟,脱去溶化组织间隙的石蜡。
6.染色和封片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这种方法对任何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和应用各种包埋法的切片均可使用。苏木素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等;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如多数细胞的胞质、核仁等在H.E染色的切片中均呈红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肝硬化平扫及增强CT图像讲解,及临床常见肝病鉴别要点
【病史临床】中年男性,乙肝病史两年,出现腹胀、乏力1年余。当地胃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并出血。

上腹部CT平扫图像

上腹部CT增强图像(动脉期)

上腹部CT增强图像(静脉期)

【影像表现】 肝体积缩小,肝裂增宽,各叶比例失调,左叶增大,右叶缩小,肝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胃底及脾周可见较迂曲的静脉影,门静脉增宽,脾脏体积增大;肝周及脾周见半月状低密度水样影。考虑肝硬化,脾大,腹水。

【诊断】病理肝硬化改变:结节性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完全被破坏,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较深。

什么是肝硬化?发生肝硬化都有哪些影像表现?

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紊乱及血管循环体系改建等为病理特征的慢性肝病。主要由肝炎、血吸虫、酒精中毒等引起。

早期无明显不适,中晚期可出现腹水、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甚而肝昏迷等临床症状。

肝硬化在影像上都有哪些表现?

腹部磁共振图像

早期由于肝细胞水肿,变性和脂肪浸润,肝脏形态可正常或增大,中晚期纤维组织增生,斑痕收缩使肝脏体积缩小,以肝右叶缩小、左叶及尾叶增大为主,肝裂增宽,肝脏轮廓不光滑或凸凹不平;肝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再生结节一般呈等密度。

同时可伴有脾大、腹水、胸水、门脉高压等继发性改变。增强扫描肝脏强化均匀,肝再生结节部分无强化,部分可强化,且门静脉期、延迟期和肝实质强化一致。

肝硬化需要与哪些情况进行鉴别?

肝硬化上述典型表现CT一般容易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肝硬化肝癌较难区分,增强特点及肝穿刺活检有利于明确。必要时可以行PET CT检查。

肝硬化时由于不同程度的局灶性脂肪浸润导致肝脏密度降低,与肝硬化肝癌易混淆,脂肪浸润以叶、段或灶性无界线分布,呈移行性,无周围血管推移、浸润等,增强后无强化可鉴别。

那对于肝脏的体检该如何选择呢?

所以,对于肝脏的定期体检非常重要,成年人一般选择一年一次常规体检,对于肝脏的检查包括腹部超声来检查肝脏是否有器质性的占位病变,肝功能来检查肝脏功能是否有发生异常。

对于有家族性肝脏疾病的人群,或者是有肝炎的人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增是否需要增加对应项目,包括肝脏磁共振检查,图像清晰度高于普通超声检查,对于肝脏早期可疑小结节也更加的敏感。如果存在可疑结节或者占位,可以增加肿瘤指标,如最常见的肝脏特异性指标AFP:甲胎蛋白。
第2个回答  2020-10-13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慢性肺淤血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

2.某些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心衰竭细胞”,其胞质内含粗大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

3.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慢性肝淤血

诊断依据:

1.肝小叶中央有红色淤血区,淤血区内中央静脉及肝窦均显著扩张,充盈血液,在相邻肝小叶淤血区之间有互相连缀的淤血带;

2.肝细胞索离断,部分肝细胞萎缩乃至消失;

3.淤血区及其附近的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为脂肪变性。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阑尾组织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2.阑尾粘膜部分变性坏死并脱落形成溃疡,粘膜下层充血水肿;

3.肌层平滑肌纤维仍然存在,浆膜下充血水肿,系膜充血;

4.从粘膜到浆膜,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肝细胞癌

诊断依据:

1.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排列成条索状或团状;

2.癌细胞异型性大,核浆比例失常、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

3.有巨核或多核瘤巨细胞;

4.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型核分裂像;

5.癌组织内有坏死、出血;

6.癌细胞排列呈腺腔样,其中有胆汁形成;

7.排列成条索状的癌细胞索间无间质,癌细胞直接与血窦相连。

淋巴结转移性癌

诊断依据:

1.淋巴结的部分结构破坏消失,而为癌组织所取代;

2.癌巢呈实体性或呈腺管样结构,异型性明显;

3.输入淋巴管与皮质边缘窦内均有转移癌细胞团,尚可见正常淋巴滤泡。

乳头状瘤

诊断依据:

1.肿瘤呈乳头状结构;

2.间质为树枝状纤维血管组织,其表面覆盖鳞状上皮,上皮与间质结缔组织的界限清晰;

3.向皮肤表面生长的乳头瘤细胞与正常表皮细胞极为相似。

鳞状细胞癌

诊断依据:

1.一侧粘膜破坏消失,癌组织向粘膜下层及肌层浸润性生长;

2.癌巢大小、形状不一,癌巢中央为角化珠(癌珠);

3.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大肠息肉状腺瘤

诊断依据:

1.肉眼观察切片上有一小圆形结节状物;

2.息肉由多数密集的腺管构成,衬以单层柱状腺上皮,排列规则,内有大量杯状细胞;

3.腺腔形状不规则,且肿瘤增生导致腺腔狭窄;

4.间质为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直肠腺癌

诊断依据:

1.癌巢呈腺管样结构,管腔大小轮廓与排列都不规则;

2.癌细胞排列层次紊乱,腺上皮呈单层或多层,细胞核大而深染,形态异型,核分裂像易见,未见杯状细胞;

3.癌组织突破粘膜肌层,向下浸润到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癌组织浸润处的原有组织尽被破坏。

乳腺实体癌

诊断依据:

1. 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实性团、索状癌细胞巢,个别癌巢呈腺管状;

2. 癌细胞大,多角形,边界较不清,多呈合浆状;

3.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少许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纤维肉瘤

诊断依据:

1.瘤细胞非常丰富,呈弥漫分布(间叶组织来源),多作束状交织,而无巢状结构;

2.瘤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近似于成纤维细胞;

3.核较浓染,大多呈椭圆形或梭形,核分裂像多见;

4.间质结缔组织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内含多数薄壁血管。

平滑肌瘤

诊断依据:

1.瘤结节由纵横交织的平滑肌纤维组成;

2.核纵切时呈棒状,横切时呈圆形,斜切时核较短,有时呈长椭圆形或略带梭形,核的数目远远超过正常的平滑肌组织;

3.不能找到核分裂像;

4.瘤组织内血管及其周围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的间质; 5.瘤结节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清楚,但无明显的结缔组织包膜。

主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依据:

1.主动脉内膜显示局限性增厚,形成粥样斑块(粥瘤);

2.斑块由多量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粥样物质)构成,其内杂有一些无一定排列方向的针状空隙(胆固醇结晶),周边区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3.斑块内可见蓝染的颗粒状钙盐沉着,斑块表面纤维帽中胶原纤维增多并发生玻璃样变。
第3个回答  2020-10-13
部分肝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一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细胞核的结构仍需正常。
第4个回答  2020-10-13
肝硬化切片一个细胞大约多大?硬化_百科知道
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三大危险因子。其他诸肥胖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

病因
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鉴别诊断
硬化易混淆的症状:

(1)细小动脉硬化。

(2)动脉中层硬化。

(3)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
一般预防:

(一) 饮食:饮食的总热量不宜过高,一般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应避免进食过多的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限制糖类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及豆制品。

(二) 体力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体力活动应根据原来的身体状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确定,以不过度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

检查
相关检查

血清游离胆固醇 腹部平片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肝、胆、胰、脾的MRI检查 移动性浊音

硬化的检查诊断:

(1)实验室检查: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HDL胆固醇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载脂蛋白B增高,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

(2)血液流变学检查:往往示血粘滞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3)X线检查:除前述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外,选择性或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或动脉瘤病变,以及病变的所在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和选择施行手术的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