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物致知?

如题所述

格物致知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3、《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伪学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加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

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1
第一解 格物致知

格者,离也;物者,相也;致者,即也;知者,觉也――佛也。

格物致知者,离相即佛也。

《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慧能曰“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第二解 格物致知

格者,不入也;物者,六尘也,色声香味触法也,致者,预也,位列也;知者,圣也。

格物致知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能预于圣流(位列仙班)也。

《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圣道初果,取此初相,说名为入(或预)。

第三解 格物致知

格者,返也;物者,妄也;致者,归也;知者,真也。

格物致知者,返妄归真也。

第四解 格物致知

格者,背也;物者,尘也;致者,合也;知者,觉也。

格物致知者,背尘合觉也。

第五解 格物致知

格者,转也;物者,凡也;致者,成也;知者,圣也。

格物致知者,转凡成圣也。

《金刚经》云“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取者,入也;相者,物也。“着我人众生寿者”者,凡夫也。取相,即成凡夫。格物,即不取相。不取相,即成圣。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超越生死,名之为圣。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六根六尘,皆名为器。“不器”者,不入于物也。

第六解 “物格知致”

物者,尘也;格者,销也;知者,智也;致者,圆满成就也。

物格知致者,尘销智圆也。

《楞严经》云“尘销智圆,成无上道”。

又云“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其中“尘销觉圆”与上同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