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起源民间经典传说故事

如题所述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关于夏至的起源有许多经典传说故事。以下是一些关于夏至日的传说,供您阅读。
1. 巧姐的传说
早先,有一户人家养了一个姑娘,名叫巧姐。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心灵手巧,裁衣服、绣花样样精通。巧姐裁衣不用量尺寸,只需一眼就能裁出衣服的样子,而且缝纫速度极快。巧姐绣花更是了得,她绣的花、鸟、鱼、兔都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样。
巧姐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选中了赵财主家。赵家富贵堂皇,儿子也长得周正,还能读书上进。巧姐嫁到赵家后,第三天回门,公婆和丈夫都给她布置了任务,要求她在太阳下山前做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巧姐答应了,她带上所需的布匹和针线,开始剪裁。回到娘家后,她茶没喝一口,饭没吃一口,就开始飞针走线地做起活儿来。当太阳快要落山时,巧姐已经完成了公婆和丈夫布置的任务,并将活儿交到了他们手中。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走进了屋,她问巧姐为什么哭泣。巧姐把婆家让她在一天之内做十双袜子、十双鞋和十个烟荷包的事情说了一遍。老奶奶听了,让巧姐借她一根红丝线。巧姐将红丝线递给老奶奶,老奶奶将红丝线抛向空中,红丝线轴飞舞起来,围绕太阳转了一圈,将太阳拴住了。太阳缓缓落下,巧姐得以继续做针线活。
当太阳又一次快要落山时,巧姐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活儿。的公婆和丈夫都夸她是好媳妇,他们都希望巧姐为他们做更多更漂亮的针线活儿。然而,当半个太阳落下山时,巧姐手中的红丝线轻轻飘了起来,她自己也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托举了起来,轻轻地飘了起来。丈夫最先发现巧姐飞了起来,忙跑过来拽住了巧姐的裙带。公婆也跟着发现了,忙跑过来拽住儿子的衣襟。然而,他们都没能拽住巧姐,反而跟着飘浮了起来。美丽而百灵百巧的巧姐,义无反顾地向着彩霞飞去,渐渐地融合在霞光中去了。这一天就是夏至。
2.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蝉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所以得名。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的风俗活动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的节气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狗无处走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